1.0目的及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完好标准,安装与试车、维护及故障处理。 本规程适用于我企业中设计压力不大于6.4MPa、设计温度大于-20℃、小于520℃的管壳式换热器的维护和检修。 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因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和填料函式)主要由外壳、管板、管束、顶盖(封头)等部件构成。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两端管板,与壳体焊接相连,为减小温差引起的热应力,有时在壳体上设有膨胀节。浮头式换热器的一端管板固定在壳体与管箱之间,另一端管板可以在壳体内自由移动。U形管式换热器的换热管弯成U形,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管束可以自由伸缩。填函式换热器的一端管板固定,另一端填函密封可以自由伸缩。 2.0完好标准 2.1零、部件 2.1.1换热器的零、部件及附件完整齐全,壳体、管程、板片、封头的冲蚀、腐蚀在允许范围内,管束的堵管数不超过管束总数的10%,隔板、板片、折流扳、防冲板等无严重的扭曲变形。 2.1.2仪表、计器和各种安全装置齐全,完整,灵敏,准确。 2.1.3基础、机座完好,无倾斜、下沉、裂纹等现象。 2.1.4各部连接螺栓、地脚螺栓紧固整齐、无锈蚀,符合技术要求。 2.1.5管道、管件、阀门、管架等安装合理、牢固完整、标志分明、符合要求。 2.1.6换热器壳程、管程及外管焊接质量均符合技术要求。 2.1.7防腐、保温设施完整有效,符合技术要求。 2.2远行性能 2.2.1换热器各部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符合技术要求. 2.2.2设备各部阀门开关正常。 2.2.3换热效率达到铭牌出力成查定能力。 2.3技术资料 2.3.1设备档案、出厂质量证明书、检修及验收记录齐全. 2.3.2压力容器的技术资料齐全、准确。 2.3.3运行时间和累计运行时间有统计记录。 2.3.4设备图纸齐全。 2.3.5操作规程、维护检修规程齐全。 2.4设备及环境 2.4.1设备及环境整齐清洁、无污垢、垃圾。 2.4.2设备的胀口、焊口、管口、法兰、阀门、填料函及换热板间等密封面完好,泄漏率在允许范围内。 3.0设备的维护 3.1日常维护 3.1.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进、出口温度、压力及流量控制在操作指标内,防止急剧变化,并认真填写运行记录。 3.1.2随时检查壳体、封头(浮头)、管程、管板及进出口管道等连接处有无异响、腐蚀及泄漏。 3.1.3检查各连接件的紧固螺栓是否齐全、可靠,各部仪表及安全装置是否符合要求。发现缺陷及时消除。 3.1.4检查换热器及管道附件的绝热层,保持绝热层完好。 3.1.5勤擦拭、勤打扫、保持设备及环境的整洁,做到无污垢,无垃圾,无泄漏。 3.1.6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未排除的故障应及时上报,故障末排除不得盲目开车。 3.2定期检查内容 定期检查内容见表1 表1
检查项目
| | | | | | | | 壳体封 头(端盖)
| | | | | | | | | | | 1.流体腐蚀 性检测器 2.液体pH值 测定 3.液体金属含 量力析
| | | | |
3.3管壳式换热器常见故障处理方法 管壳式换热气常见故障处理方法见表2 表2
现象
| | | | | | 出口压力波动 大
| | 1.调整工艺条件 2.堵管或补焊 3.视情况采取 消漏措施
| | | | 换热 效果 低
| 1.管壁结垢或油污吸附 2.管壁蚀漏 3.管口胀管处或焊接处松动或蚀漏
| 1.清理管壁 2.查漏补焊或 堵管 3.胀管补焊、 接管或更换
| | | |
4.0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 4.1检修周期 检修周期见表3。 当本单位状态检测手段已经具备开展预测 维修条件的,经请示本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同 意,可不受4.1条的限制。 4.2检修内容 4.2.1中修 a.清理换热器的壳程、管程及封头(浮头、平盖、凸形等)积存的污垢; b.检查换热器内部构件有无变形、断裂、松动、防腐层有无变质、脱落、鼓泡以及时壁有无腐蚀;局部凹陷、沟槽等,并视情况修理。 c.检查修理管束、管板及管程与壳程连接部位; d.检查更换进出管口填料、密封垫; e.检查更换部分连接螺栓、螺母; f.检查校验仪表及安全装置; g.检查修理静电接地装置; h.检查更换管件、阀门及附件; i.修补壳体、管道保温层。 4.2.2大修 a.包括中修内容; b.修理或更新换热器管束与壳体; c.检查修理设备基础; d.整体防腐、保温。 4.2.4有关压力容器的检验、检修内容,遵照HGJ010001《压力容器维护检修规程》执行。 5.0管壳式换热器检修方法与质量标准 5.1壳体 壳体的检修及质量标准按《压力容器维护检修规程》有关规定。 5.2换热管 5.2.1换热管由于温度、压力的波动及温差变形的不均匀,造成管子从管板中拉脱松动而使介质泄漏,可采用补胀方法消除同一部位补胀不能多于三次,否则会使管板孔处材料冷作硬化而胀不紧。若胀管无效,可换管子或采用焊接方法,焊好后对周围列管再胀一次,防止热胀冷缩松动。 5.2.2换热管由于腐蚀、磨蚀、冲蚀、沉积腐蚀等原因,使管子产生裂缝,穿孔而泄漏,一般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更换新管,二是堵管。更换新管对管板孔必须检查、清理、修磨。管板孔内不得有油污、铁锈、刀痕,管板的密封槽或法兰面应光滑无伤痕。管孔直径的偏差,圆柱度、圆度都在允许范围内,管端应除锈至呈金属光泽,其长度不宜小于二倍的管板厚度。堵管,是用锥度为1:10的金属堵头将管子两端堵死。堵头材料的硬度,应低于管子的硬度。堵管数一般不得超过管束管子总数的10%(根据本厂工艺和生产情况可适当增减)。 5.3管板 5.3.1捞接的管板焊缝应进行100%的射线或超声波探伤;除不锈钢外,并接后管板应作消除应力的热处理。 5.3.2复合管板在堆焊前,应进行堆焊工艺评定。其基层材料和复层材料,应按JB3965《钢制压力容器磁粉探伤》进行检查。 5.3.3管板孔径允差;孔板宽度偏差应符合GBl51《钢制管壳式换热器》的规定。 5.4折流板 折流板表面要保持平整、光滑,无毛刺。板面孔距必须与管板孔蹈一致,折流板的最小厚度与管孔偏差,应满足GBl51《钢制管壳式换热器》的规定。 5.5防冲板 防冲板表面到圆筒内壁的距离,一般为接管外径的1/4-1/5,其边长应大于接管外径50mm。防冲板的最小壁厚:碳钢为4.5mm,不锈钢为3mm。采用焊接固定时应注意防止产生焊缝裂纹或腐蚀;用U型螺栓固定时,应防止螺栓松动及腐蚀。 5.7换热器清理 由于介质的腐蚀、冲蚀、积垢,必须进行清理,方法如下。 5.7.1机械除垢法。利用各种铲、削、刷等工具清理,并用压缩空气高压水和蒸汽等配合清洗。当结垢比较严重,、或全部堵死时,可用管式冲水钻(桶管机)清洗。 5.7.2冲洗法。利用高压水泵打出的。水通过压力调节阀,再经过高压软管通至手提式喷射枪,进行喷射清理污垢。若在水中混入细石英砂效果更好。 5.7.3化学除垢。首先应对结垢的物质进行化学分析,再决定采用什么溶剂清洗。一般对硫酸盐和硅酸盐水垢采用碱洗,碳酸盐水垢则用酸洗,对油垢结焦可用氢氧化钠、碳酸钠、洗衣粉、洗涤剂等,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制清洗。采用化学清洗时必须考虑加入缓蚀剂。经过化学清洗后,加清水循环冲洗数次,直至水呈中性为止。除以上清洗方法外,还可采用海绵球自动清洗法。 6.0试车与验收 6.1试车前的准备工作 6.1.1完成全部检修项目,检修质量达到要求;检修记录齐全。 6.1.2清扫整个系统,设备管道阀门均畅通无阻。 6.1.3确认仪表及其它安全附件完整、齐全、灵敏、准确。 6.1.4拆除盲板,打开放空阀门,放净全部空气。 6.1.5清理施工场地,做到工宗、料净、场地清。 6.1.6对易燃、易爆的岗位,要按规定备有合格的消防用具和劳保防护用品。 6.2试车 6.2.1系统中如无旁路,试车时宜增设陆时旁路。 6.2.2开车或停车过程中,应逐渐升温和降温,避免造成压差过大和热冲击。 6.2.3试车中应检查有无泄漏、异响,如未发现泄漏、介质互串、温度及压力在允许值内,则试车符合要求。 6.3验收 试车后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符合技术要求,连续运转24小时末发现任何问题,技术资料齐全,即可按规定办理验收手续,并交付生产。 7.0维护捡修安全注意事项 7.1维护安全注意事项 7.1.1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艺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工艺条件,严防设备超温、超压。 7.1.2冬季停车应放净容器中的全部介质,防止冻坏设备。 7.1.3换热器在运行中,不允许带压紧固螺栓。 7.2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7.2.1在制定修理方案时,应遵循化工部《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拟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7.2.2在检修前,需办好“三证”,即“检修许可证”、“设备交出证”和“动火证”。 7.2.3设备单机或系统停车后,容器的降温、降压都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7.2.4设备内部介质排净后,应加设盲板隔断与其连接的管道和设备,并没有明显的隔断标记。 7.2.5对于盛装易燃、易爆、易蚀、有毒、剧毒或窒息性介质的设备,必需经过置换,中和,消毒,清洗等处理,并定期取样分袄以保证设备中有毒、易燃介质含量符合《安全管理制度》的规定。 7.2.6容器内照明电压不高于24伏,容器外照明电压不高于36伏。 7.2.7检修用搭置的脚手架、安全网,升降装置等应符合工厂安全技术规程要求。高处进行检修,—要符合高空作业安全要求。 7.2.8进入容器内工作的人员,应严格遵守入塔进罐的安全规定。 7.2.9起重机具必须严格进行检查,符合要求。 7.3试车安全注意事项 7.3.1检查盲板,是否拆除,检查管道、阀门、过滤器、及安全装置是否符合要求。 7.3.2几影呐试车安全的临时设施,起重吊机具等一律拆除。 7.3.3排净设备内水、气,对易燃、易爆介质的设备,还应用惰性气体置换干净,保证运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