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3022
3109
9849
管理员
管壳式换热器,一种巧妙的换热设备,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挡板)和管箱等关键部件共同构成。其壳体通常呈现为圆筒形,内部精心布置了管束,而管束的两端则稳固地固定在管板上。在换热过程中,冷热两种流体分别在管内和管外流动,即所谓的管程流体与壳程流体。为增强管外流体的传热效果,壳体内会安装数块挡板,这些挡板能够提升壳程流体的流动速度,并引导流体按照设定的路径多次横向穿越管束,从而增大流体的湍流程度。此外,换热管的排列方式也有讲究,可以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等边三角形排列虽然紧凑且传热分系数高,但管外清洗相对困难;而正方形排列则更便于清洗,特别适用于易结垢的流体。 流体在管束中每次穿越的路径称为一个管程;而流体在壳体内完成一次完整的循环则称为一个壳程。图示展示了一种基础的换热器设计,即单壳程单管程换热器,简称1-1型换热器。为提升管内流体的流速,可以在管箱两端设置隔板,将所有的传热管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组别。这样,流体仅需通过部分管子,并在管束中反复穿梭,从而形成多管程流程。类似地,为增加管外流体的流速,壳体内可以安装纵向挡板,迫使流体多次穿越壳体空间,实现多壳程操作。多管程与多壳程的设计可以灵活结合,以满足特定的换热需求。
由于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管内外流体的温度差异,壳体与管束的温度也会有所不同。当这种温差过大时,换热器可能会面临严重的热应力问题,导致管子发生弯曲、断裂,甚至从管板上脱落。因此,当管束与壳体之间的温差超过50℃时,必须采取适当的补偿措施来减轻或消除这种热应力。根据所采用的补偿方式,管壳式换热器主要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其管束两端的管板与壳体紧密相连,结构相对简单。这种设计主要适用于冷热流体温度差异较小,且壳程无需机械清洗的换热操作。若温度差异稍大而壳程压力适中,则可在壳体上安装弹性补偿圈,以有效减轻热应力。
其独特之处在于管束一端的管板设计为自由浮动,从而彻底消除了热应力。此外,整个管束都可以从壳体中轻松抽出,极大地方便了机械清洗和日常检修。尽管浮头式换热器的应用广泛,但其结构相对复杂,造价也相对较高。
其换热管均弯成U形,两端分别固定在同一管板的不同区域,通过管箱内的隔板分隔进出口两室。这种设计同样消除了热应力,且结构较浮头式简单。但需要注意的是,其管程清洗相对困难。
采用创新的涡流热膜传热技术,通过巧妙改变流体运动状态来强化传热效果。当介质流经涡流管表面时,强烈的冲刷作用不仅提高了换热效率,更实现了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以及防结垢的多重功能。与传统的换热器相比,其流体通道设计更为合理,有效降低了换热管表面的绕流现象,从而提高了对流换热系数。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种学积文 ( 京ICP备16043396号-6 )
GMT+8, 2025-5-9 18:2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