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QQ群:
222086777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微信18611889918
官网地址: acac.net.cn

种学积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换热器设计服务
塔模拟计算服务
查看: 101|回复: 0

管壳式换热器全面解析:类型、原理、设计

[复制链接]

3022

主题

3109

帖子

984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849
发表于 2025-4-10 03: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壳式换热器,亦被称为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其核心构造包括封闭在壳体内的管束,这些管束的壁面被用作传热面。这种换热器以其简单的结构、可靠的运行和广泛的材料适用性(主要采用金属材料)脱颖而出,尤其适用于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因此成为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换热器类型。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管壳式换热器的多方面知识。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与类型

管壳式换热器,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挡板)以及管箱等多个部件精心构成。其壳体通常呈现为圆筒形,内部则装载着管束,这些管束的两端被稳固地固定在管板上。在换热过程中,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被称为管程流体,而另一种流体则在管外流动,被称为壳程流体。为了增强管外流体的传热效果,壳体内会巧妙地安装若干挡板。这些挡板能够提升壳程流体的流动速度,使其按照预设路径多次横向穿越管束,从而显著增加流体的湍流程度。此外,换热管的排列方式也至关重要,它们可以在管板上以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方式布局。等边三角形排列紧密,有助于提高管外流体的湍动程度,进而增大传热分系数;而正方形排列则更便于管外清洗,特别适用于易结垢的流体。
流体在管壳式换热器中每通过管束一次,即完成一个管程;而每通过壳体一次,则为一个壳程。最基本的换热器类型是单壳程单管程换热器,简称1-1型换热器。为增加管内流体的速度,可在管箱两端设置隔板,将管子分为若干组,使流体在管束中往返多次,这即所谓的多管程设计。同样,为提升管外流速,壳体内可安装纵向挡板,迫使流体多次穿越壳体空间,即多壳程设计。多管程与多壳程可结合使用。


由于管内外流体存在温差,换热器的壳体与管束温度亦会有所不同。当温差过大时,换热器内部会产生显著的热应力,可能导致管子变形、断裂,甚至从管板上脱落。因此,当管束与壳体温差超过50℃时,必须采取适当的补偿措施来减少或消除热应力。根据所采用的补偿方式,管壳式换热器可分为多种类型,例如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管束两端的管板与壳体相连结,结构简单,适用于冷热流体温差不大且壳程无需机械清洗的情况。若温差稍大且壳程压力适中,可在壳体上安装弹性补偿圈来减小热应力。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独特,其管束一端的管板允许自由浮动,从而有效消除了热应力。此外,整个管束都可以轻松地从壳体中抽出,这一特点使得机械清洗和检修变得异常便捷。尽管浮头式换热器在应用上具有广泛性,但其复杂的结构和相对较高的造价也是不容忽视的。
U型管式换热器的设计独特,其每根换热管均弯成U形,两端分别固定在管板的不同区域,通过管箱内的隔板将换热器分为进出口两室。这种设计使得换热器能够完全消除热应力,相较于浮头式换热器,其结构更为简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U型管式换热器的管程清洗相对较为困难。
填料函式换热器


填料函式换热器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管板仅在一端与壳体相连,而另一端则通过填料函进行密封。这种设计使得管束能够自由伸缩,从而有效避免了因壳壁与管壁温差而产生的温差应力。相较于浮头式换热器,其结构更为简单,制造便捷,且耗材较少,造价更低。此外,管束可以从壳体内轻松抽出,使得管内和管间的清洗变得轻而易举,维修起来相当方便。


然而,填料函式换热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其填料函的耐压能力相对较低,通常不超过0MPa,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特别谨慎。另外,壳程介质有可能通过填料函发生外漏,这一特性使其不适用于易燃、易爆、有毒或贵重的介质。总的来说,填料函式换热器最适合用于管、壳壁温差较大或介质易结垢的场合,并且需要经常进行清理,同时其工作压力不宜过高。
釜式换热器
釜式换热器独具特色,其壳体上部巧妙地设置了蒸发空间,这一设计同时发挥了蒸汽室的功能。管束的类型可以是固定管板式、浮头式或U型管式,灵活多变。这种换热器的清洗和维修相当便捷,非常适合处理不清洁或容易结垢的介质。此外,它还能承受高温和高压的环境,广泛应用于液-汽式换热场合,甚至可以作为结构最简单的废热锅炉使用。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机理及其结构与制造标准
管壳式换热器以其独特的传热机理和多样的结构型式,在化工、石油能源等行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传热机理在于管子与管板的有效连接,并通过壳体进行固定,形成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不仅结构简单、操作可靠,而且选材广泛,适应性强,能满足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


在制造方面,管壳式换热器遵循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如国外的TEMA和ASME,以及国内的GB151和GB150等。这些标准确保了换热器的质量与性能,使其在各种应用场合下都能发挥出色的换热效果。


换热器封头选取原则

在选取换热器的封头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要确定管壳侧是否需要清洗,这将影响封头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其次,是否需要移动管束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点,因为这关系到封头的可移动性和结构强度。最后,热膨胀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会影响封头的热性能和使用寿命。


根据不同的需求,前封头可以选择A、B、C、D、N等类型,而后封头则可以选择L、M、N、P、S、T、W等类型。后封头的设计更为复杂,它分为固定式、浮头式以及U型管等多种形式。浮头式封头虽然造价更高、需要更大的壳径且换热效果略低,但其一端具有自由度,能够更好地处理热膨胀问题,因此在某些场合下仍是优选。
A型封头:适用于管程流体较脏,需要频繁清洗的场合。
B型封头:经济实惠,单法兰设计便于采购,是常用的封头类型。
C型封头:配备管板和可拆盖,方便管侧清洗,适用于处理管程高压和高危介质,同时也适用于壳侧管束较重或需要清洗的情况。
D型封头:为特种高压型,专为特殊高压工况设计(管箱与管板焊接)。
N型封头:同样配备管板和可拆盖,但管束不可拆,经济性优越,接近管板容易;特别适用于处理壳侧高危介质。


相较于B型封头,A型封头增加了法兰片,虽然其耐压性稍逊,但优势在于换热器检修时无需移除封头,操作更为便捷。C型封头和N型封头的换热器中,管束可抽出,其中C型封头的管板与管箱是焊接的。
L型后封头与A型前封头相一致;
M型后封头则类似于B型前封头的特性;
N型后封头则与N型前封头相同;
U型管束设计,其管束可灵活移动,使得壳侧清洗变得容易。同时,其热膨胀处理也表现出色,经济实惠(无法兰设计)。但需注意,其管侧无法进行清洗,更换管束时存在困难,且弯头部位容易因冲刷而受损。
P型和W型封头已不再使用。
S型封头的特点在于其后封头的尺寸大于壳体直径。这一设计巧妙地解决了换热器设计中的两个难题:一是有效消除了换热器的热应力;二是允许对换热器的管壳侧进行清洗。
T型封头与S型封头相似,但其后封头尺寸与壳体直径相同。此外,其内封头和管束可以直接抽出。然而,与S型封头相比,T型封头的受力情况略逊一筹。在工程设计中,由于抽芯方便,T型封头有时会被选用,但并不常见。


E型壳体

为单程壳体,设计时常常作为首选,其适用于各种情况,尤其在单相换热方面表现优异。然而,其缺点是压降相对较大。


F型壳体

适用于场地受限且需要双壳程的场合。它同样适用于单相换热,并能实现纯逆流换热,具有较大的传热温差。但需注意,由于存在分程隔板,可能发生漏流现象,且壳程进口与出口处的压差和温差都较大,可能导致漏温和隔板变形。因此,F型壳体更适宜于压差和温差适中的情况。


G型壳体

属于平行流换热器,其特点在于热流体出口温度可低于冷流体出口温度。这种设计特别适用于需要强化壳侧的卧式热虹吸再沸器和冷凝器等。


H型壳体

为双平行流换热器,主要用于冷凝和蒸发工况,且无需折流板。与G型壳体相似,其传热温差也较大。


J型壳体

为分流壳体,适用于壳体气相压降大、振动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以及再沸器和部分冷凝工况。但需注意,其传热温差和传热系数相对较小。


K型壳体

专为管程热介质和壳侧蒸发工况设计,常用于废热回收。


X型壳体

其冷热流体呈错流流动,压降极小。在其他壳体产生振动且无法通过调整参数消除时,可选用此壳体。但需注意,其流体分布可能不均匀,因此并不常用。
此外,I型壳体在化工工艺手册中与EDR软件中的描述并非完全一致。其使用方式仅限于与BIU搭配,即U型管换热器。
单弓形折流板:其设计可以最大化错流效果,但可能面临较高的压降,同时管束在窗口处容易发生振动。设计时,折流板的圆缺率应控制在17%-35%之间,而折流板间距则约为2-0倍的壳径。这种类型的折流板适用于多种场合。


NITW折流板:其特点在于窗口不布管,从而避免了管束振动的问题。然而,相较于其他折流板,其布管数相对较少,可能需要更大的壳体直径。设计时,应遵循15%的折流板圆缺率。这种折流板特别适合于气体振动和压降受限的场合。


双弓形折流板:其优点在于较低的压降和更好的振动控制。但需注意,其大窗口流动面积可能不适合所有场合。设计时,圆缺率控制在5%-30%之间,并默认两排管重叠。这种折流板特别适合于振动和压力受限的换热器。


螺旋折流板:包括单螺旋和双螺旋两种类型,它们具有出色的换热效果、低的压降和均匀的流动特性。然而,制造方面可能存在困难。设计时,螺旋角度应控制在5-45°之间。这种折流板特别适合于压降受限和容易结垢的场合。


折流杆:其优点包括优秀的支撑效果、均匀的流动和较低的压降,几乎无振动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其换热效果相对较低,且管子布置仅限于45°和90°两种角度。这种折流杆特别适合于低压降气体冷凝和换热的场合。


窝巢型和蛋框型折流板:这两种类型在支撑效果和流动均匀性方面表现良好,同时压降也相对较低。然而,窝巢型的换热效果稍差,而蛋框型在高温环境下可能发生变形。这两种类型的设计基本无特别要求。


在考虑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时,还需要关注多个因素,如流速的选择、传热工况的优化等。针对不同的工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是至关重要的。
采用较高的流速,虽然能够带来两个显著的好处:一是通过提升总传热系数来减小所需的换热面积,二是降低管子表面污垢生成的概率,但同时也增加了阻力和动力消耗。因此,在确定适宜流速时,需要进行全面的经济比较。此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充分考虑结构方面的要求,以确保设备不会因流速过高而遭受严重磨损。为此,所选取的流速不应超越最大允许的经验流速。以下是相关表格,详细展示了介质流速范围与水在管内流速的余材质关系等信息。


允许压力降的选取

选择较高的压力降能够提升流速,进而强化传热效果,减少所需的换热面积。然而,压力降的增大也会增加泵的操作成本。在确定合适的压力降时,需要以换热器的年总费用为目标,通过反复调整设备尺寸和进行优化计算来得出最佳值。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发现某些设备一侧的热阻显著高于另一侧,此时,热阻较高的一侧便成为了控制热阻。例如,当壳程的热阻占据主导地位时,可以通过增加折流板块的数量或缩小壳径来提高壳侧流体的流速,从而降低传热热阻。但需要注意的是,减少折流板间距的操作是有限度的,通常不应小于壳径的1/5或50mm。另一方面,当管程的热阻成为控制因素时,则可以通过增加管束来提升流体流速。


在处理粘稠物料时,若流体处于层流状态,建议将此类物料引入壳程。由于壳程流体容易达到湍流状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传热速率,还能实现对压力降的更有效控制。以下是不同介质在不同设备类型中的允许压力降参考值图示:


管壳程流体的选择

在选择管壳程流体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流体的操作压力和温度、可利用的压力降、结构和腐蚀特性,以及所需设备材料等。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选择原则:


  • 适于走管程的流体包括水、水蒸气或强腐蚀性流体、有毒性流体、容易结构的流体,以及在高温或高压下操作的流体。
  • 适于走壳程的流体则包括塔顶馏出物的冷凝、烃类的冷凝和再沸、需要控制管件压力降的流体,以及粘度大的流体。

在排除上述情况后,选择介质走哪一程时,应着重于提高传热系数和充分利用压力降。由于壳程流体容易达到湍流状态(Re≥100),因此将粘度大或流量小的流体,即雷诺数低的流体,安排在壳程通常是有利的。相反,如果流体在管程能形成湍流,那么走管程则更为合理。从压力降的角度考虑,雷诺数低的流体走壳程更为适宜。


换热终温的确定

换热终温通常由工艺过程的需求来决定。在热流体和冷流体的出口温度相等的情况下,热量利用效率达到最高,但此时有效传热温差最小,换热面积需求最大。同时,应避免出现温度交叉现象,即热流体的出口温度低于冷流体的出口温度。


设备结构的选择

针对特定的工艺条件,首先需要确定换热器的形式,例如选择固定管板式还是浮头式等。设备结构的选择对传热效果和流体流动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换热器设计过程中,强化传热是核心目标之一。这包括在给定换热量下减小换热器的尺寸、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性能、减小流动工质的温差以及降低泵的功率。传热过程是两种流体通过硬设备壁面进行热交换的过程,根据流体的传热方式可分为无相变和有相变两种类型。针对无相变过程的强化传热技术,通常依据控制热阻侧来采取相应措施,如扩展管内或管外表面、采用管内插异物、改变管束支撑件形式以及加入不互溶的低沸点添加剂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螺纹管在换热器中的应用及其性能特点。
在换热器中,螺纹管作为一种独特的管子类型,其外壁经过特殊轧制,形成了螺纹状的低翅片,从而显著增加了其外侧的传热面积。相较于普通的光管,螺纹管的表面积能够扩展6至7倍。在相同的管外流速条件下,壳程的传热热阻可以相应地减少这么多倍。同时,由于管内流体在螺纹管中流动时,管径会有所减小,因此压力降会略有提升。螺纹管特别适用于那些壳程传热系数约为管程传热系数1/3至3/5的工况。


波纹管换热器的性能特点

波纹管,作为一种独特的管形,通过改变管内流体的流动状态来增强传热效果。在无切削的机加工过程中,管内被巧妙地挤出凸肋,这显著地改变了管内壁滞流层的流动特性。由于流体传热热阻的减少,波纹管进一步优化了传热效果。


折流杆换热器的性能特点

折流杆换热器,与双弓板换热器、盘环式换热器、旋流式换热器等一样,都是通过壳程管束支撑件来达到强化传热的效果。它们能够大幅度降低阻力,提高流速,或改变流动方式,从而优化传热。折流杆换热器独具特色,其每根换热管在四个方向上都被折流杆稳固支撑,展现出卓越的防震性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种学积文 ( 京ICP备16043396号-6 )

GMT+8, 2025-5-9 18:1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