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QQ群:
222086777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微信18611889918
官网地址: acac.net.cn

种学积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换热器设计服务
塔模拟计算服务
查看: 154|回复: 0

图说德国化学工业巨兽---IG法本公司的前世今生之二

[复制链接]

2829

主题

2914

帖子

922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221
发表于 2023-10-20 02: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国产业革命后工业化的埃尔伯菲尔德地区(约1870年,奥古斯特·冯·威尔绘)。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巨大进步,使得德国的化学工业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进入了黄金时代。

▲阿司匹林广告,1923年。20世纪来临之际,拜耳公司成为化学工业中最有价值的企业,其阿司匹林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全世界广为销售,它不仅仅是一种效果良好的退烧药,还能治疗头痛、牙疼、感冒、流感和关节炎等。
▲拜耳的阿司匹林在全世界申请专利,在英国和美国的专利时间到1916年和1917年,然而令杜伊斯伯格吃惊的是,在德国本土和欧洲大多数地区专利申请却遭到了拒绝。而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的销售也遭遇了关税和走私的严重冲击。终于有了解决问题的机会,1903年拜耳公司收购了美国位于纽约州伦斯勒(Rensselaer)的哈德逊河苯胺和染料工厂(Hudson River Aniline and Color Works),采用德国严格的施工标准和技术规格改建成先进的工厂,引起了美国化工业者的觊觎。在美国制造阿司匹林这一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关税和走私的问题。
▲杜伊斯伯格在美国完成收购工厂事宜后,于1903年5月13日去美国化学协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图为协会标志。当时的名称是纽约化学协会)发表演讲,他说美国的劳工正在妨碍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胜任那些精细而繁重的工作。他的观点一直都认为日耳曼人的韧性对于化学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尽管美国人很不高兴。但杜伊斯伯格却对美国的有一个方面印象深刻,那就是强大的美国工业“托拉斯”,尤其是约翰·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其可以通过协调定价和供货来减轻破坏性的竞争。他认识到这种方式对德国工业界的残酷竞争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海因里希·冯·布伦克(Heinrich von Brunck,1847-1911),德国化学家,1901年起任巴斯夫董事局主席。从美国回来6个月后,杜伊斯伯格将其思考形成一份58页的文件,分别寄给布伦克、赫希斯特负责人布鲁宁、爱克发负责人弗朗茨·奥本海姆。杜伊斯伯格表示,其愿景是将各公司的销售、采购和研发部门合并,各公司仍保留自主权,这样可以限制竞争,保证盈利能力。
赫希斯特公司负责人古斯塔夫·冯·布鲁宁(Gustav von Brüning1864-1913)。19042月,4大巨头在柏林凯泽霍夫酒店开始会谈,虽然布伦克和奥本海姆表示谨慎地欢迎,但意外的是布鲁宁却坚决反对!杜伊斯伯格深感困惑,明显是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事,赫希斯特怎么会拒绝?

▲当年9月,布鲁宁拒绝的谜底揭晓,媒体报道,赫希斯特与法兰克福的利奥波德-卡塞拉公司(Leopold Cassella & Co. 上图为公司标志)达成协议,同意互换股票,互相进入董事会,保持各业务层面协商,组成利益共同体。此外,另两家公司也计划稍后加入这一共同体,他们是卡勒公司和格里斯海姆电化学公司(Griesheim Elektron,一家在无机化学领域具有主要意义的染料企业)。

▲爱克发公司负责人弗朗茨·奥本海姆(Franz Oppenheim1852-1929),大约1900年。杜伊斯伯格对赫希斯特的做法感到气愤,认为自己受了骗。他立即与巴斯夫和爱克发重启谈判,结果是190411月结成三方同盟,进行多个业务层的合作,虽然远没有达到杜伊斯伯格的目标,但至少消除了困扰整个行业的竞争问题。

▲冯海登化工厂(Chemische Fabrik v. Heyden), 1898年。似乎为了印证杜伊斯伯格对德国化工企业要避免对抗、合作共赢的提议,拜耳公司在1905年5月遇到了一个完全可以通过行业联盟来避免的问题。德国企业冯海登化工厂一直在英国销售乙酰水杨酸,当拜耳向伦敦法院起诉其侵犯自己的专利,英国法官贾斯蒂斯·乔伊斯(Justice Joyce)认为拜耳的阿司匹林专利模糊不清,没有支持拜耳的主张。这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在英国销售乙酰水杨酸,这对杜伊斯伯格的拜耳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因为阿司匹林是他的公司最成功的出口产品。这一判决也表明国际社会对德国企业握有的商业秘密日益不安。

▲1907年,英国贸易大臣大卫·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上图摄于大约1919年)宣布重订专利法。此后在英国获得专利的商品必须在英国生产。同年,为了应对这一政策,巴斯夫和赫希斯特联合在利物浦附近设立默西化工厂,为英国市场生产靛蓝。当然他们控制了生产规模,其产量只占英国市场的20%,大量的需求还是要从德国进口,并且所有的利润都要回流到莱茵兰地区。
▲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9-1941)。劳合·乔治的决定虽然只涉及制造业,但它反应了国际关系中的不安情绪。威廉二世放弃了俾斯麦时代的克制策略,表现出更为好战,德国公众也认为自身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而英法两国则认为它们的安全受到了德国武力和经济技术的威胁。

▲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9-1941)。劳合·乔治的决定虽然只涉及制造业,但它反应了国际关系中的不安情绪。威廉二世放弃了俾斯麦时代的克制策略,表现出更为好战,德国公众也认为自身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而英法两国则认为它们的安全受到了德国武力和经济技术的威胁。

化学家威廉·克鲁克斯爵士(Sir William Crookes,1832 –1919)1898年指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机氮将会越发匮乏,预计20年后可能危及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这时,人们已经发现了氮对作物生长的作用,为了获取“氮素”,人们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ca. 1866)。为了获取有机氮素,英国人纷纷前往欧洲大陆挖掘尸体,将残骸磨碎撒入农田来补充作物必须的养分。李比希写道:“英国人正在掠夺其他国家的肥沃土地,它已经翻遍了莱比锡、滑铁卢和克里米亚的战场,从西西里的地下墓穴带走了几代人的遗骨……从其他国家运走了相当于350万具尸体的肥料。”而在遥远的中国,人们回收粪便以用于稻田,虽然有明显的健康风险。

▲秘鲁钦查群岛中大量的海鸟粪被发现。采掘在现场完成,由船舶运往欧洲,1863年2月21日。19世纪50年代,人们在秘鲁沿海的几个荒岛上发现了几百米厚的鸟粪,其中的氮含量非常丰富,2000万吨鸟粪被挖掘了出来,然后运往急需的工业化国家。但这一资源到了1870年也几乎消耗殆尽。

▲智利硝石在西班牙用作化肥的广告。随后,人们又将目光转向了智利,它的沙漠中蕴藏了丰富的硝石沉积物,已经积累了数百万年,欧洲人各种船只争先恐后地将硝石运回去,但对耗尽之后的前景开始感到忧虑。

▲硝化作用是土壤氮循环的重要步骤。这一过程由俄国微生物学家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维诺格拉茨基发现。大气中的氮气相对而言是一种惰性气体,几乎没有化学反应能够打破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氮原子。闪电的巨大能量偶尔能打开两个氮原子间的化学键,然后通过降雨补充到地球的生态循环中。那么谁来找出人工获得氮素的方法呢?
1906年在诺托登建造伯克兰-艾德电弧法Birkeland-Eyde)生产硝酸的装置。克里斯蒂安·伯克兰(Kristian Birkeland)和山姆·艾德(Samuel Eyde)研发的获取氮素的方法,但缺乏经济性。

▲德国犹太科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8—1934)。1908年,哈伯被任命为威廉皇帝研究所所长,为找到氮素,当其他人专注于复制闪电的效果时,哈伯采用了一个新的设想,他认为现实的方案在于将空气中的氮气与氢气合成为氨气。但这也需要苛刻的条件,要达到极高的温度和大约200个大气压,催化剂的寻找和优化也需要时间。19097月,试验已经较为成功,现在的任务是如何进行能够赚钱的工业化。

▲巴斯夫总裁布伦克急切要看到哈伯究竟做成了什么,他派出最欣赏的年轻技术专家卡尔·博施(Carl Bosch)去达勒姆。实验室的成功只是成功的一半,巴斯夫完成了与哈伯的专利协议,而博施不仅是化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冶金工程师。他对反应设备的设计应用作出了艰苦的努力,终于,1913年奥帕工厂建成投入使用。

▲哈伯-博施法(Haber-Bosch process)工艺流程,博施的设计被称为无与伦比的工程和技术奇迹,这一方法消除了人们可能面临饥饿的担心。不过,这也带来了致命的后果,因为氮素不仅仅能补充土壤的养分,也是烈性炸药的关键成分,很快人们就对这种特殊的物质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巴斯夫奥帕(Oppau)工厂的第一个合成氨反应设备,1913年。

▲德国化学工业在其成长过程中,一直与国家政治保持着距离。他们都是坚定的自由贸易和经济自由主义的信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工业化发展的深入,他们将面对很多重大问题,很难置身事外。工业发展使得资本和劳工关系发生变化,左翼的社会民主党(SPD,图为社民党标志,现任帝国总理朔尔茨就出自该党)发展迅速,到1912年帝国国会选举,社民党取得110个议员席位。这些工业巨头由此担心给他们带来经营困难,于是开始公开支持民族自由党,该党站在有产者和商业利益一边。这种政治参与的不断深入,自然对未来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越陷越深。▲同期的德国化学工业蓬勃发展,已经进入黄金时代。除了占据全球85%的染料生产、拜耳的医药、巴斯夫的氮素大放异彩外,赫希斯特公司的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还研制出治疗梅毒的合成药砷凡纳明(Salvarsan),为此赢得了诺贝尔奖。

▲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Theobald von Bethmann-Hollweg18561921),1909年至1917年间任德意志帝国总理。各种发展之后出现的矛盾:劳工问题、其他工业国家的敌视,霍尔韦格认为进行一场激烈的战争可能是避免国内发生严重政治危机的唯一办法,这也符合德皇的野心。

▲意大利报章《周日信使报》于1914712日出版的报纸上所刊登的刺杀事件插图,由阿奇·贝尔特拉姆创作。6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费迪南(Franz Ferdinand)在萨拉热窝遇刺,世界陷入战争,而这些德国工业巨头也深深地搅和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种学积文 ( 京ICP备16043396号-6 )

GMT+8, 2024-11-23 04:5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