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化工行业在全球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日本的化工生产技术部分领域领先世界,本文平头哥将从日本化工行业的发展历史中,借鉴发展及经验,为中国中小规模企业提供发展之道。
日本的化工行业起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先后经历了1985年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以及1990年的中国扩大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日本的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从此进入了经济负增长的阶段。这一现象的产生,给日本当地中小规模的企业带来的严重的影响,市场效益及产业结构迅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为了规避社会动荡,减弱中小企业破产对日本经济的冲击,日本开始了积极走出去的政策,向海外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令平头哥感觉意外的是,此次日本中小规模企业的大转移,并未将日本核心及关键生产技术外输,以及并且造成日本国内制造业的空心化,反而产生了一大批生产效率较高的日本中小企业,以及新型产业的发展给日本中小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此次调整,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日本化工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汽车、电子、精密机械等工业部门突飞猛进。 此时的日本化工行业中,也成功转型到新材料的制造和特种化学品的生产,他们通过日本当时国内的工业化研发导向,迅速将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快速抢占了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在陶瓷、碳纤维、工程塑料、非晶合金OLED材料和铝镁合金等关键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图1 日本新材料行业在2010年的全球市场份额占有率(数据来源:驻日使馆经济商务处网站) 以碳纤维产业为例,全球碳纤维生产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日企手中,包括PAN原丝生产中的聚合、喷丝、牵引等几个步骤,以及碳化过程中的低温碳化、高温碳化两个环节,而在整个产业链中,这两个环节所占利润高达55%-75%。日本碳纤维产能和产量在全球占比具绝对优势(超50%),在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上,东丽、帝人(东邦母公司)和三菱三者合计占据全球49%的市场份额;在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上,东丽和三菱合计占据全球54%的市场份额。 再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尽管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冲击之下,日本在DRAM领域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不再,并逐渐退出半导体芯片市场,但是却在更上游的半导体材料及设备领域保持了极大的优势。生产半导体芯片需要的19种必要材料具备极高的技术壁垒,而日本企业在硅晶圆、合成半导体晶圆、光罩、光刻胶、靶材料、保护涂膜、引线架、陶瓷板、塑料板、TAB(捲带式自动接合)、COF(薄膜复晶)、焊线、封装材料等14种重要材料方面均占有50%以上的份额,并成就了信越化学、SUMCO、住友电木、日立化学和京瓷化学等众多公司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成功。而除了上述大中型化工和材料企业的成功之外,令我们印象更为深刻的则是一些日本中小化工企业,特别是那些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1、产业转移和分工成就了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资成本的提升和环保要求的严格,日本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日趋严峻,很多企业开始控制用工规模。日本9人以下制造业企业的数量从1969年的47.5万家增加至1983年的近60万家,而100人以上用工规模企业的数量在这一期间有所下降,市场结构迅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而海外产业转移给那些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日本的制造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层层分包的金字塔型分工结构,大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伴生了一大批的中小供应商,并形成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和经营生态。那些大企业在海外建厂的时候,常常带着中小供应商集体出海。这种稳定的销售渠道,使得小企业在海外经营初期就能迅速走上轨道。 图2 日本中小企业的规模(2014年) 那些没有海外生产基地,但是能够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高度专业化,并在细分市场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日本著名的中小企业集群东京大田区最初凭借三菱重工、日立和佳能等的建厂而成为日本主要的机械基地,在1980年代以后随着大企业工厂向海外的转移,区内的中小企业逐渐失去订单,迫于无奈他们转而进入先进制造业,从大批量生产转型为承接加工小批量的高精尖加工业务。 由于订单规模的变小和用工成本的提高,企业规模不断缩小,2014年日本全国的中小企业平均用工规模仅为47.9人,平均成立时间则要追溯到1975年。而那些顶尖的中小企业平均用工规模也不过195.9人,平均成立时间则要追溯至更早的1963年。 图3 日本中小企业的成立时间 正是这些小工厂和小作坊,支撑起了自动化设备、精密仪器、半导体加工设备以及先进材料、化学品等日本制造的核心部门,他们依靠在传统行业里积累的核心能力成功的向高科技行业实现转型: 1)在全世界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 2)独创性和自主性; 3)不可替代性; 4)国际市场份额的持续性等方面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隐形冠军。 这些中小企业是日本制造业实现持续全球领先的重要基础,观察他们的成功基础和能够存活下来的奥秘之处,正在于研发能力所赋予的核心竞争力。 图4 日本制造隐形冠军中的部分材料和化学品企业
2、专业化和精细化是日本中小化工企业的生存之道 在过去几十年中日本和韩国的化工行业所取得的成就,在于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为中国市场提供大量的中间原料和终端产品,而一旦中国的本土企业在技术、产业链配套或成本优势上取得突破,我们很快就看到了相关日韩企业的倒下,典型的例子便是PTA和烯烃等众多子行业。而除了中日韩石化巨头间的竞争之外,未来东亚地区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日本化工产业高度集中,2018年前10家日本上市化工企业销售收入合计1482亿美元,在所有上市化工企业中占比48.7%,其中大型石化综合企业三菱化学控股以336.2亿美元的营收规模位居首位,其后的是东丽、住友化学、旭化成、信越化学、三井化学、昭和电工、日本电工、东曹和DIC,前20家化工企业销售额比重68.3%,而前50家化工企业销售额比重88.3%。 图5 部分从事半导体相关材料业务的日本化工和材料企业 日本的头部化工企业大部分为多元化发展,除了石化产品、基础化学品之外,普遍在高性能树脂、特种纤维、功能聚合物、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相关的电子和信息材料等领域布局。而相比头部企业的多元化,排名靠后的中小企业更为专业化和精细化,他们基本上不生产基础化学品,除了生产与工业生产、生活和健康相关的终端精细化学品之外,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生产与半导体和显示器件等相关的功能性材料,比如,半导体封装使用的光阻剂(Photoresist),日本JSRMicro及东京应化工业(ToK)是全球前两大供应商。 而在IC封装载板、ABF基板层介电材料、制造封装基板核心层材料、环氧树脂固态封装材料、导线架、焊线材、底部填充剂等方面,这些日本厂家也占据了全球顶尖位置。这些从事先进制造的日本中小企业的成立时间普遍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初期甚至是百年之前,他们正是本土新材料企业的借鉴方向。 图6 东京湾的京浜工业地带集中了大量的化工制造企业
通过对日本化工行业的发展,平头哥认为,日本化工行业的崛起核心在于产业转移与分工,这无异于企业自救下游的被批无奈,但这更多的体现了日本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巨头的核心。日本企业的发展,给中国化工企业带来的更多是方向的指引,依靠研发能力而占据的优势地位很难被撼动,这样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