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液聚结分离技术机理
液-液两相的分离过程实际上是分散相液滴在连续相中聚结和分离的过程。两相的聚结分离过程因其所应用的单元操作以及处理的物料特性不同而不同,另一方面,由于聚结材料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聚结分离过程操作的不同。本文主要以纤维类聚结介质为例,详细阐述聚结机理以及影响液-液两相分离的主要因素。
由于聚结材料的不同,从而决定了聚结分离过程的不同,但不管是板式材料还是纤维类聚结介质,完成聚结分离过程的首要因素是其能被分散相液体浸润或润湿。以纤维类聚结材料为例,聚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液滴捕集
液滴捕集过程也叫破乳过程。在石油化工操作过程中加入的各种表面活性剂、添加剂,使得乳化后的分散相得以稳定地存在与连续相中,形成“油包水”或“水包油”两种分散体系。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兼具亲油(疏水)和亲水(疏油)两种特性,能吸附在两相界面上,呈单分子排列使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
表面活性剂的存在,降低了连续相与分散相之间的表面张力。由于表面活性剂存在于聚结介质和分散相液滴之间,增加了纤维捕集分散相液滴的难度,从而影响纤维破乳效果。聚结介质是亲水性(极性)还是亲油性(非极性)决定了分散相液滴能否被捕获,由于纤维类介质的纤维丝径和长短不一,形成了内部的层状结构。纤维丝径越细,聚结介质表面积越大,从而增加了捕集液滴的几率。当分散相液滴穿过介质时, 分散相小液滴被纤维捕获,从而完成破乳过程。
第二阶段:液滴聚结
在完成液滴捕集过程后,由于分散相液滴与纤维的接触角小于连续相流体,使得分散相液滴可以在纤维丝径上铺展,从而形成液膜,液膜在流体推动以及曳力作用下,沿着纤维丝径运动。由于液滴不断与液膜和纤维的碰撞、聚并,使得分散相液滴变得越来越大。如图 2 所示为纤维类介质聚结示意图。聚结变大后的液滴在流体推动下,随着液滴直径的不断变大,大液滴**在自身重力或浮力作用下脱落。
第三阶段:液滴沉降
经过液滴捕集、聚结后,分散相液滴由小变大,变大后的液滴在重力或浮力的作用下开始沉降或上升,**从聚结介质上脱落。在通常情况下液滴在液-液物系中的运动服 Stockes 规律,由于不考虑液滴表面的可动性及滴内环流的影响,液滴的终端沉降速度采用 Stokes 公式[2],即终端沉降速度由下式计算得出:
U = ( ρc-ρd ) gdi2/S 18μ
在完成上述三个阶段过程后,液-液两相由于密度不同而在设备内分层,这时的两相流体只是初步分离,并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分离。因此为了实现两相的彻底分离,需要对设备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两相彻底分离的目的。
由于液-液聚结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其聚结要求和难度也高于固-液、气-液分离操作。影响液-液聚结过程的因素主要有聚结介质的表面特性、纤维的丝径、界面张力、操作状态下的流速等, 此外还包括如两相密度差、粘度比、pH 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