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QQ群:
222086777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微信18611889918
官网地址: acac.net.cn

种学积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换热器设计服务
塔模拟计算服务
查看: 8|回复: 0

套管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复制链接]

2881

主题

2966

帖子

935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350
发表于 昨天 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套管式换热器,作为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热传导和流体动力学。它主要由一个管束组成,这些管子内部流动着需要加热或冷却的流体。通过外部热源或冷源的作用,管壁会受到加热或冷却,进而将热量传递给管内的流体。这种设计使得套管式换热器能够高效地实现流体之间的热量交换。

套管式换热器的原理在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每一段套管都被称为“一程”,其内管(即传热管)通过U形肘管相连,而外管则用短管依次排布,并固定在支架上。这种设计使得热量能够通过内管管壁,高效地从一种流体传递到另一种流体。


在操作过程中,热流体(通常称为A流体)一般从上部引入,而冷流体(即B流体)则从下部进入。此外,套管的中外管两端与内管通过焊接或法兰相连,而内管与U形肘管则多采用法兰连接,这种设计不仅便于传热管的清洗,还允许根据需要增减传热管数量。每程传热管的有效长度通常控制在4~7米之间,以确保最佳的传热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可高达18平方米,因此非常适合小容量换热的应用场景。其优点包括结构简单、能够承受高压,以及传热面积的灵活性。然而,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管接头较多,可能导致泄露问题,同时占地面积较大,单位传热面消耗的金属量也相对较多。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另一种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的原理在于其独特的浮头端结构设计。这一结构主要包括圆筒、外头盖侧法兰、浮头管板、钩圈、浮头盖、外头盖及丝孔,以及钢圈等组件。其中,钩圈是浮头式换热器的重要部分,其详细结构如附图所示。这种设计使得浮头式换热器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流体之间的传热需求。
优点:
在换热管与壳体存在温差的情况下,壳体或换热管的膨胀不会相互约束,从而避免了温差应力的产生。此外,管束可以轻松地从壳体中抽出,简化了管内和管间的清洗过程。


缺点:
沉浸蛇管换热器的结构相对复杂,材料用量较多,导致其造价相对较高。同时,如果浮头盖与浮动管板之间的密封不严密,可能会出现内漏,即两种介质混合,影响换热效果。


沉浸蛇管换热器

原理:
沉浸蛇管换热器通过将金属管弯绕成适应容器形状的形态,并使其沉浸在容器内的液体中来进行换热。


优点:
其结构相对简洁,能够承受较高的压力,并且可以采用耐腐蚀材料进行制造,确保了设备的耐用性。


缺点:
然而,这种换热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容器内液体的湍动程度相对较低,导致管外的换热系数相对较小,影响了换热效率。为了提升传热性能,可以在容器内安装搅拌器来增加液体的湍动程度。


板式换热器

原理:
板式换热器是专为液—液、液—汽热交换设计的理想设备。它采用一系列具有特定波纹的金属片叠装而成,构成了一种高效的新型换热器。


结构原理:
可拆卸的板式换热器由众多冲压成波纹状的薄板组成,这些薄板被间隔开来,并通过垫片四周密封。利用框架和压紧螺旋,这些板片被层层压紧。这样的设计使得板片和垫片的角孔形成了流体的分配和汇集管道,同时有效地将冷热流体隔开,令它们在各自的流道中流动,并通过板片进行高效的热交换。


具有补偿圈的换热器

原理:
这种换热器设计巧妙,包含了挡板、补偿圈和放热嘴等关键组件。在高温换热环境下,壳体与管束会因温度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热膨胀率,进而导致热应力。而补偿圈的引入,正是为了有效缓解这种热应力,确保换热器的稳定运行。


板翅式换热器


板翅式换热器

原理:
板翅式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紧凑且轻巧的换热器,其设计独特,结构形式多样,但都包含一个基本元件:在两块平行的薄金属板间,加入波纹状或其他形状的金属翅片,并将两侧面封闭,从而形成一个换热基本单元。这种换热器在宇航、电子、原子能等领域曾因制造成本高而受限,但如今已逐渐拓展至石油化工及其他工业领域。


优点:


  • 传热效率高,温度控制精准。
  • 翅片轻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 翅片同时具备传热和支撑双重功能,强度出色。

缺点:


  • 流道狭窄,容易因杂质堵塞且难以清理。
  • 隔板和翅片材质轻薄,要求介质不腐蚀铝材,否则可能导致内部串漏且难以修复。
  • 结构复杂,设计上具有挑战性。


夹套换热器

原理:
夹套换热器是通过在容器外壁安装夹套来制成的,这个夹套与容器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被用作加热介质或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然而,由于其加热面受到容器壁面的限制,所以其传热系数相对较低。为了提升传热系数并确保容器内液体能够均匀受热,通常会在容器内安装搅拌器。此外,当夹套中通入的是冷却水或无相变的加热剂时,可以通过在夹套内设置螺旋隔板或其他措施来增加湍动,进而提高夹套一侧的给热系数。


优点:


  • 结构简单,加工制作方便。

缺点:


  • 传热面积相对较小,导致传热效率不高。

U形管式换热器

原理:
U形管式换热器采用特殊的U形设计,使得热介质在管内能够进行复杂的流动路径。这种设计不仅增大了传热面积,还有助于提高传热效率。此外,U形管式换热器还具有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的特点。


优点:


  • 传热面积大,传热效率高。
  • 结构紧凑,节省空间。

缺点:


  • 加工制作相对复杂。

应用场景:
U形管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如化工、石油、食品等,以实现高效的热量交换。


U型管式换热器

原理:
U形管式换热器通过将换热管弯成U形并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实现了独特的换热效果。其壳体与换热管分开设计,使得换热管束能够自由伸缩,从而避免了因介质温差而产生的温差应力。此外,该换热器仅采用一块管板,结构相较于浮头式换热器更为简单。管束的抽出与装入十分便捷,为清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由于U形换热管的弯曲半径不等,最外层换热管损坏时可以更换,而其他管子损坏则只能采取堵管措施。同时,与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相比,U形管式换热器在管束中心部分存在空隙,这可能导致流体短路,从而影响传热效果。


特点:
U形换热管的管束设计使得其能够自由浮动,无需考虑温差应力,特别适用于大温差场合。
该换热器仅采用一块管板,减少了法兰数量和泄露点,结构更为简单。
方便的抽芯设计使得管束清洗变得简单易行。
U形管的最小弯曲半径限制了分程间距,导致排管数量相对较少。
当管内流速过高时,U形弯管段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冲蚀,影响其使用寿命。
由于U形换热管的特殊设计,管内清洗相对困难,因此适宜选择清洁且不易结垢的介质。


优点:
结构简洁、运行可靠且造价低廉;管束可轻松抽出,为清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缺点:
管内清洗难度较大;由于管子需要满足一定的弯曲半径要求,导致管板利用率相对较低;内层管子间距较大,存在短路风险;内层管子损坏后只能堵塞无法更换,增加了报废率。


列管换热器部件概览

列管换热器作为U型管式换热器的一种,其核心部件包括换热管、管板、壳体等。这些部件的巧妙组合与优化设计,共同赋予了列管换热器其独特的换热性能。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探究这些关键部件的功能与特点。


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化工及酒精生产等领域,是一种高效的换热设备。其核心构造包括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以及折流挡板等部分,可根据需求选用普通碳钢、紫铜或不锈钢等材质。在换热过程中,一种流体通过封头连结管进入换热管内,从另一端的出口管流出,形成管程;同时,另一种流体则由壳体接管处进入,从另一接管处流出,构成壳程。这种设计使得列管式换热器能够有效地进行热量交换。


螺旋板式换热器

螺旋板式换热器,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换热设备,以其出色的传热效率和稳定的运行特性脱颖而出。多台设备可协同工作,确保传热的高效性,同时降低运行阻力。然而,这种换热器对焊接质量要求甚高,且检修相对困难。此外,由于其重量大、刚性不足,运输和安装过程中需特别小心。


喷淋式换热器

喷淋式换热器,其工作原理在于换热管成排地固定于钢架上,热流体在管内有序流动。同时,从上方喷淋装置均匀洒下的冷却水,形成了一层湍动程度较高的液膜在管外,显著增大了管外换热系数,相较于沉浸式换热器,其传热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该换热器通常置于空气流通之处,冷却水的蒸发会带走部分热量,进而降低冷却水温度,进一步增强传热推动力。


热管换热器

热管,这一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壳内工质的蒸发与凝结来高效传递热量。它不仅导热性极佳,还具备等温性良好、传热面积可灵活调整、可实现远距离传热以及温度可控等众多优点。尽管其抗氧化和耐高温性能有待提升,但通过在前部加装陶瓷换热器,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拓宽了其耐高温、耐腐蚀的应用范围。目前,热管换热器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如冶金、化工、炼油、锅炉等,成为废热回收和工艺热能利用的节能利器,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种学积文 ( 京ICP备16043396号-6 )

GMT+8, 2025-4-3 21:2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