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QQ群:
222086777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微信18611889918
官网地址: acac.net.cn

种学积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塔模拟计算服务
换热器设计服务
查看: 101|回复: 0

聚丙烯(PP)专用料开发中常用添加剂性能解析

[复制链接]

3022

主题

3109

帖子

984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849
发表于 2023-6-7 05: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综述了聚丙烯改性常用的添加剂,重点阐述了抗氧剂、光稳定剂、除酸剂、成核剂、抗静电剂、分子量调节剂、爽滑剂、抗粘连剂、荧光增白剂在聚丙烯改性上的作用及原理,并对添
综述了聚丙烯改性常用的添加剂,重点阐述了抗氧剂、光稳定剂、除酸剂、成核剂、抗静电剂、分子量调节剂、爽滑剂、抗粘连剂、荧光增白剂在聚丙烯改性上的作用及原理,并对添加剂改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前言





聚丙烯作为产量大、用途广的五大通用塑料之一,自1957年以来发展速度一直居于各种塑料之首。由于聚丙烯来源丰富、密度低、耐腐蚀、力学性能优良、电绝缘性好、易于加工成型、价格优廉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军工、包装、电子电器、农林渔业、日化、纺织、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虽然聚丙烯有许多优点,但由于其脆性大、耐低温性差、抗老化性能差、冲击强度低等缺陷,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为进一步提高聚丙烯的性能、扩展应用领域,必须对其进行改性。聚丙烯改性可分为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
化学改性是指通过共聚、交联、接枝等化学方法改变聚丙烯的分子结构,达到理想的性能要求,以满足材料的使用要求。物理改性包括共混、填充、增强等物理方式,通过在聚丙烯基体中加入橡胶、弹性体、添加剂等物质改变聚丙烯分子的聚集态结构,以达到改善其性能的目的。笔者具体介绍了聚丙烯的添加剂改性,以期能在聚丙烯的开发应用上提供参考。





聚丙烯改性常用添加剂







单一的聚丙烯由于稳定性差、易变色等原因无法满足储存与使用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加入各种功能性添加剂能有效改善聚丙烯的某些缺陷,甚至可根据其使用要求使其具备一定的专用功能。
聚丙烯的添加剂改性是指在聚丙烯粉料中加入一定比例、不同成分的添加剂,然后在加工设备上采取适当的加工,如混炼、浸渗,将添加剂与聚丙烯混合均匀后再加工成制品。现今的生产一般是将聚丙烯与添加剂混合均匀后再进行挤出造粒,以得到更容易储存和运输的聚丙烯粒料。
聚丙烯改性常用的添加剂包括抗氧剂、除酸剂、成核剂、光稳定剂、热稳定剂、抗静电剂、爽滑剂、阻燃剂、分子量调节剂等。




抗氧剂




聚丙烯分子RH的每个结构单元中都存在着一个不稳定的叔氢,在光、热等条件下叔氢的C—H键易发生断裂生成烷基自由基R·。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R·会与氧结合生成过氧自由基ROO·,ROO·又会夺取另一个RH的叔氢,形成R·和氢过氧化物ROOH。
ROOH不稳定,容易裂解生成末端带醛基或烯基的聚丙烯,并产生羟基OH·和烷氧自由基RO·,RO·可以进一步加速聚丙烯分子分解,形成羟基聚丙烯ROH和R·,使聚丙烯分子量大幅度下降。聚丙烯自氧化过程见图1。
根据聚丙烯自氧化机理可知,聚丙烯降解时产生的R·、ROO·、RO·、ROOH是加速聚丙烯氧化的主要中间产物,因而,抑制和消除这些中间产物是阻止聚丙烯氧化降解的关键。抗氧剂的作用就是去除这些活性中间产物,将聚丙烯转化为稳定物质,从而延缓或抑制聚丙烯氧化过程,阻止聚丙烯老化,延长其使用寿命。
根据抗氧剂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主抗氧剂和辅助抗氧剂,其中能够消除自由基的为主抗氧剂,能够分解ROOH的为辅助抗氧剂。
主抗氧剂作为氢供体,能与高活性的R·、ROO·和RO·反应,生成稳定的RH、ROOH和ROH,从而阻止了链的传递与增长。主抗氧剂主要包括胺类抗氧剂和酚类抗氧剂,聚丙烯改性中常用的主抗氧剂有:抗氧剂1010、抗氧剂3114等。
辅助抗氧剂则能够与ROOH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非自由基产物ROH,使链反应得到抑制或减缓。辅助抗氧剂包括含酸金属盐、硫化物、硫酯以及亚磷酸酯等,其中使用较广泛辅助抗氧剂有:抗氧剂168、抗氧剂618等。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将主抗氧剂和辅助抗氧剂配合使用,利用不同抗氧剂之间的正协同作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备得到的复合抗氧剂往往比单一的抗氧剂具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







光稳定剂




聚丙烯制品暴露在太阳光或强荧光下会吸收紫外线能量,稳态分子变为激发态,引发自动氧化反应,导致聚合物降解,使得制品表面龟裂、发黄、变脆,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而在聚丙烯中添加光稳定剂可以减缓聚丙烯的光老化速率,延长聚丙烯制品的使用寿命。











除酸剂




聚丙烯催化剂中通常都含有氯元素或其他卤素,使用该催化剂生产的聚丙烯中通常残留有大量卤素成分,残留的卤素会造成下游加工设备的腐蚀或使聚丙烯降解。
除酸剂又称中和剂或卤素吸收剂,主要用于吸收聚丙烯中残留的氯等卤素,防止其在加工过程中腐蚀设备。除酸剂除了要满足除酸功能外,还应满足和其他聚合物添加剂类似的高纯度、热稳定性、熔点低于聚合物的加工温度、颗粒尺寸能够达到最佳的分散性等要求。
聚丙烯改性常用的除酸剂主要有水滑石DHT-4A、硬脂酸钙、氧化锌等。其中,水滑石是一种合成化合物,应用于聚丙烯改性已经有30多年历史,它具有优异的阴离子交换特性,当HCl存在时,水滑石分子中的CO32-会与Cl-进行交换,使Cl-被吸附并固定在稳定的晶体结构中,其反应式为:







成核剂









根据诱导聚丙烯生成结晶形态的不同,成核剂可分为α成核剂和β成核剂,其中α成核剂包含无机成核剂、有机成核剂和高分子成核剂。不同的成核剂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有机羟基铝盐成核剂能作为增刚成核剂对聚丙烯进行α结晶改性,改善制品的弯曲模量、热变形温度、硬度和光泽度,不仅如此,它还可以缩短产品的成型周期,更好地平衡各向异性收缩,改善翘曲变形。
β成核剂则主要使聚丙烯形成疏松的β晶型结构,在制品受到外力作用时吸收能量,增加抗冲击能力,从而提高聚丙烯制品的韧性。β成核剂包括Ⅱ族双组分复合物、具有准平面结构的稠环类化合物、芳香胺族、稀土类化合物。聚丙烯改性常用的成核剂有苯甲酸钠、滑石粉、山梨醇类透明剂等。
姜艳峰等在聚丙烯粉料中分别加入了磷酸盐类成核剂(NA)、羧酸盐类成核剂(MD)、松香型成核剂(WA)和山梨醇类成核剂,研究了等温结晶、不等温结晶行为,并计算了晶球尺寸和晶核密度。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成核剂对聚丙烯晶体形态和结晶度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但均降低了聚丙烯的成核自由能,减小了晶体尺寸。
王波等用TMB-5型β成核剂对均聚聚丙烯进行改性,并研究了β成核剂对聚丙烯的结晶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聚丙烯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都有一定的提升,此外,加入β成核剂后聚丙烯结晶的尺寸大大减小,且晶核非常均匀细化,由于晶粒尺寸减小,晶粒之间的界面结合力增强,故而使得聚丙烯的抗冲击能力增强。





抗静电剂




抗静电剂聚丙烯是一种非极性的树脂,因此是良好的电绝缘体,但在摩擦或与带电物质接触时容易带电产生静电积累,对制品的加工和使用造成不良的影响,如聚丙烯薄膜静电过多会吸附空气中的灰尘等微小杂质,从而沾污制品,影响美观。
因此,在聚丙烯的生产过程中通常加入抗静电剂。聚丙烯中加入的抗静电剂会在制品表面迁移,其中亲油基朝向聚丙烯内部,亲水基则向着大气侧排列,并吸收大气中的水分在制品表面形成连续、均匀的具有取向特征的导电分子层,从而降低静电的聚集。



阴离子型抗静电剂电离后亲水基带负电荷,它主要包括烷基磺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羧酸盐等;

阳离子型抗静电剂电离后亲水基带正电荷,主要包括季铵盐、铵盐类、烷基咪唑啉类、季磷盐等。两性离子型抗静电剂分子中至少含有两个亲水基,且电离后带有正、负电荷,包括季铵内盐、两性烷基咪唑啉盐、烷基氨基酸等;

非离子型抗静电剂亲水基不能电离故而不带电,主要包含多元醇、多元醇脂肪酸等。在聚丙烯改性中最常用的抗静电剂是单硬脂酸甘油酯(GMS),GMS符合大多数食品法规,可用于多数食品包装塑料。在聚丙烯中,GMS能快速迁移至制品表面,所以很快能发挥其抗静电功能。

龙莲花研究了GMS作为抗静电剂在聚丙烯表面的分布情况,由于GMS分子量较小,又有大小适宜的极性头部,故而容易迁移到聚丙烯的表面发挥抗静电性能。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GMS分子非极性部分向外伸展朝向聚丙烯分子,而亲水的极性头部聚集在团簇结构的中间,与水分子结合形成导电薄层,发挥抗静电性能。
KANGWM等将PF8-044抗静电剂与聚丙烯混合制得了具有优异抗静电性的复合非织造布SMS,并测试了制品的力学性能、透湿性、悬垂性及抗静电性能。结果表明:SMS的抗静电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力学性能稍有下降。





分子量调节剂




分子量调节剂用于控制聚丙烯的分子量,从而调节其熔融指数。分子量调节剂一般为过氧化物,它与聚丙烯长分子链反应,使长分子链降解为短分子链,进而改善聚丙烯的流动性。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分子量调节剂包括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己烷(DHBP)和3,6,9-三乙基-3,6,9-三甲基-1,4,7-三过氧壬烷(TPO)等。分子量调节剂DTBP的作用机理为:
DTBP先分解为自由基(CH3)3CO·,生成的(CH3)3CO·与RH反应,夺走分子中的叔氢,生成R·,然后,带有自由基的聚丙烯长分子链发生断裂变为短分子链,从而降低聚合物分子量,改善流动性。

在聚丙烯生产过程中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调节聚丙烯的分子量,这便是氢调法,即在聚合过程中加入氢气使聚丙烯分子断链,以此调节聚丙烯的分子量及其分布。但这种方法对反应条件要求较高,较难控制聚丙烯的流动性,而且由于改变聚丙烯的熔融指数时需要缓慢调节氢气的加入量,会产生过多的过渡料,加大生产成本,所以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不用氢调法来调节聚丙烯分子量,而是使用更快、更便捷、更容易控制的分子量调节剂对聚丙烯进行改性。





爽滑剂




聚丙烯在加工时会与设备相互摩擦,这不仅会降低加工速度、增加设备磨损、增加能耗,还会产生摩擦热,降低聚丙烯的稳定性。而爽滑剂的加入能够降低聚丙烯与设备间的摩擦阻力,改善加工过程。爽滑剂加入到聚丙烯中后会从制品内部迁移到制品表面,形成均匀的薄涂层,这个涂层可使制品表面具有润滑作用,在与其他物体表层接触时,它们之间的摩擦系数会显著降低。
另外,爽滑剂还具有一定的抗静电性,也能提高加工设备脱模能力,因此在注射成型时也可作脱模剂使用。爽滑剂主要有两类,酰胺类爽滑剂和无迁移型爽滑剂。酰胺类爽滑剂由于性价比高、类型多、适应能力强而应用较广,不同的酰胺类爽滑剂的扩散速率及稳定性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不同的聚丙烯需要选用适合其加工条件的爽滑剂。
无迁移型爽滑剂具有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难以在聚丙烯中扩散,而是在聚丙烯挤出过程中,附着在其表面以降低摩擦系数。使用较多的爽滑剂是长链脂肪酸酰胺类,如芥酸酰胺、油酸酰胺、硬脂酸酰胺等。胡琳等选用4种不同的爽滑剂与聚丙烯粉料进行混合后再挤压造粒,测试产物注塑料的熔融指数、黄色指数、力学性能等。
通过分析多个样品的测试结果表明:爽滑剂对聚丙烯的分子量、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爽滑剂的加入使聚丙烯的表面光泽度得到明显改善、外观性能提高,而且有利于脱模。





抗粘连剂




抗粘连剂又称开口剂,它也主要用于薄膜制品中。聚丙烯薄膜成型后,由于膜自身间形成真空密合状态,膜层与膜层之间紧密贴合不易分开。抗粘连剂可以在聚丙烯微观表面形成微小的粗糙面,这种凹凸面可以使空气流入薄膜各层之间,加大膜层间距,从而减小制品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粘连。
抗粘连剂价格低廉、适用范围极广、种类众多,在实际生产时应根据成本、聚丙烯加工条件、聚丙烯大小及分布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抗粘连剂。常用的抗粘连剂有硅藻土、滑石粉、二氧化硅、碳酸钙、硫酸钙等。硅藻土是使用最早的抗粘连剂,它是自然形成的一种非金属矿物,主要成分是无定型二氧化硅,还包含一些氧化铝、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
二氧化硅由于自身多孔、比表面积大,当其作为抗粘连剂使用时,能使聚丙烯分子链进入到其孔隙中,从而减小聚丙烯分子层与层之间的相互接触面积、减小黏结力,增大薄膜的开口性。PREMALALHGB等将滑石粉和稻壳添加到聚丙烯中,并测试了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和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用滑石粉对聚丙烯进行改性可以提高制品的杨氏模量、弯曲强度和冲击性能。抗粘连剂通常和爽滑剂结合使用,以确保达到薄膜的滑动和防粘连之间的最优平衡。





荧光增白剂




聚丙烯制品中的杂质或其本身会吸收可见光中短波范围内的蓝紫相,由于蓝光与黄光互为补光,人们用肉眼看上去就感觉制品呈微黄色,故而使用荧光增白剂提高制品的白度和光泽度。荧光增白剂是一种无色或浅色的有机化合物,它能吸收不可见紫外光,将吸收的能量转换,再发射出可见的蓝紫色光以弥补蓝紫相光的损失,从而起到增白的作用。使用荧光增白剂对聚丙烯增白是一种纯粹的光学作用,不会对聚丙烯基体造成影响,因而应用较广。
荧光增白剂应当与制品的加工条件相适应,有较好的稳定性、低挥发性和化学惰性。荧光增白剂有几百个品种,目前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三类:双苯并唑、三嗪-苯基氧杂萘邻酮、双-(苯乙烯基)联苯等。
罗磊等分别使用荧光增白剂OB和OB-1对聚丙烯进行改性,研究了2种荧光增白剂在聚丙烯中的微观形态,并分析了荧光增白剂在聚丙烯中的分散状态对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荧光增白剂在聚丙烯中大部分以微聚体形态存在,有一定的增白效果,但荧光增白剂用量过度时,荧光增白剂凝聚体由于过饱和而形成团聚体,增白效果大大降低。





结语








针对不同的使用需求,使用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添加剂对聚丙烯进行改性,从而改善制品的某种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是一种高效的聚丙烯改性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对聚丙烯要求的不断提高,聚丙烯添加剂改性技术也在高速发展,不同的添加剂逐渐开发出来,更好地推动了整个聚丙烯行业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种学积文 ( 京ICP备16043396号-6 )

GMT+8, 2025-5-10 00:22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