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QQ群:
222086777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微信18611889918
官网地址: acac.net.cn

种学积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换热器设计服务
塔模拟计算服务
查看: 63|回复: 0

换热器工艺计算流程

[复制链接]

2829

主题

2914

帖子

922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221
发表于 2023-3-29 11: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通过HYSYS进行换热器的工艺计算,采用管壳式换热器类型。


二、打开ASPEN EDR


三、点击NEW,选择Shell&tube 点击Creat


四、点击SAVE,选择保存的位置,保存名称为XX 项目+设备位号


五、点击Set unit 设定换热器计算软件单位为SI


六、点击FILE/IMPROT 导入HYSYS计算软件。选择需要计算的换热器。


七、进入Console选项,选择Calculation mode: Rating/Checking TEMA type:BEM 或者其它形式,参见《冷换设备工艺计算手册》P88页,参见图2.4 TEMA换热器型式,优先选型类型为BEM。


八、选择Location of hot fluit: tubeside/shellside。 参见《冷换设备工艺计算手册》P4页,3.管壳程流体的确定。适于走管程的流体有水和水蒸汽或强腐蚀性流体;有毒性流体;容易结垢的流体;高温或高压操作的流体等。适于走壳程的流体有塔顶馏出物冷凝;烃的冷凝或再沸;关键压力降控制的流体;粘度大的流体。


九、在tube OD/pitch 选择19/25 或者 25/32。优先选用19/25 如果用于再沸器则选用25/32。


十、在Tube pattern(布管方式) 选择换热器布管方式:30-Triangular, 60-Triangular ,90-Triangular,45-Triangular。具体的选型原则参见《换热器设计手册》P45页。


十一、在Tube are in baffle windows 选择 YES 或者 No tube in baffle windows。一般选择 YES 选择No tube in baffle windows的情况详见《换热器设计手册》P45页。


10.2.2 在baffle type(折流挡板的形式)中选择 Single segmental(单圆缺形),Double segmental(双圆缺形),Triple segmental(三圆缺形),unbaffled(无折流挡板),Rod(折流杆)具体选型参见《换热器设计手册》P45页。


十二、在 Baffled cut orientation (折流板圆缺位置)选择Horizontal(水平切割) 或者Vertical (垂直切割),Horizontal水平切割放置的折流板适用于无相变的对流传热,防止壳程流体平行于管束流动,减少壳程底部液体沉积。Vertical切割适用于两相流体,在带有悬浮物或结垢严重的流体所使用的卧式冷凝器、换热器中。


十三、在Default exchanger material 选择换热器所使用的材质 carbon steel


十四、Shell ID/OD 选择换热器的壳径。一般选择管径为300、400、500、600、最大到2000mm。在小于400mm可以采用管材,当大于400mm 可以考虑采用板卷制。


十五、选择Tube length (换热管的长度)一般都是6的倍数,因为换热管的长度一般为 6m,这样换热器的材料成本比较低。2m、2.5m、3m、4m、6m。在输入管子长度的时候,需要注意换热的长径比一般为5-10,再沸器的长径比一般为3-5。


十六、Baffle spacing center to center (折流板间距)最小的折流板间距为壳体直径的1/5并大于50mm,最大数据为换热器直径。折流板间距越小,壳体的流速越高,阻力越大。同时换热系数就会增加。通常最大折流板间距为壳体直径的1/2并不大于TEMA规定的最大无支撑直管跨距的0.8倍。国标的挡板间距有 100,150,200,300,450,600,700。


十七、Number of baffles (折流板的数量)为默认值,EDR程序会自动计算,后续需要关注就可以了。


十八、Number of tube/passes (管子的数量/管程)管子的数量EDR会根据提供的管间距、管子规格、壳程的管径自动算出,在Rating模式下不需要输入,但是管程需要输入,管程的数量需要根据管内流体的流速,管内的阻力降,制造难度共同确定。(与壳侧的管径也有关系,如果管径低于300mm则无法做成U型管换热器)初次进行试算的过程中,可以先选定1,如果出现管程流速过小时候,再做进一步的调整。


十九、点击Set Process Data ,检查热流体、冷流体的流量、气相摩尔分率等是否正确,手动输入换热介质的污垢热阻:FOULING RESISTANCE 具体输出参数,通过查表来选取。一般气体的污垢热阻取0.0001m2-K/W,一般冷却水的污垢热阻:0.00014m2-K/W。


二十、当这些都输入完毕后,换热器就具备试算的条件了。点击运行,查看计算结果。是否有警告,警告input为输入警告,Results警告为输出警告。判断警告是否需要解决。逐步的进行解决,直至严重的报警全部消除。


二十一、点击查看Overall Summary ,点击查看:Velocity ,看管程和壳程的流速,是否在合适的范围内。气体流速一般为10m/s,液体流速一般为1.5m/s。查看Reynolds No.vapor/liquid,(雷诺准数)管程和壳程是属于层流区还是紊流区。


常见流体的流速范围




详见《冷换设备工艺计算手册》P3页,表1-2,表1-3,表1-4,表1-5。


二十二、计算结果的校核


22.1.总体设计尺寸,细长型的换热器比短粗型的要经济。通常L/D=5~10,可以增加到15~20,对于立式热虹吸再沸器,L/D=3~10。


22.2.面积余量,详见Overall summary /heat Transfer Parameters/Actual/reqd area ratio-fouled/clean ,如果计算过程中,流体处于湍流状态,管程和壳程的流速在正常范围内,循环冷却水的推荐流速在1.5m/s的正常情况下,面积余量取10%即可,如果换热器的流速过低,处于层流状态,则换热面积余量需要考虑15%以上。


当面积余量不足时,可以考虑如下措施:


增加管数(用换热面积弥补总传热系数的不足)


减少管数(提高管程流速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调整热阻数值较大的相关项


调整壳程的流速(一般流速增大,有利于提高换热系数)


22.3、压降 允许压降必须尽可能充分利用,如果计算压降与允许压降有是实质差别,则必须尝试改变设计参数。需要认真查看校核压降分布,使压降大部分分布在换热效率高的地方,如:横掠管束的错流流动处。如果管嘴或窗口处的压降占总压降的比例较大,应考虑增大管嘴尺寸及折流板圆缺率,一般希望进出口管嘴的压降之和控制在总压降的30%左右。在pressure drop中 pressure drop distribution 中 bundle Xflow中流速与baffle windows 中的流速的比值 控制在0.8-1.2,尽可能接近1,如果偏差比较大,则需要调整优化折流板间距和折流板的切割率。


允许压降必须尽可能加以利用,如果计算压降与允许压降有实质差别,则必须尝试改变设计参数。在校核了计算所得压降值是否小于允许值之后,应对压降的分布作进一步的校核,这其中包括有进、出口接管处压降、错流和管窗流的压降,压力降必须大部分分布在换热率高的地方,如横掠管束的错流流动处;如果在接管或管窗处的压降占总压降的比例较大,应考虑增大接管尺寸及折流板间距。一般对进、出口接管的压降希望控制在总压降的30%左右。特别对有轴向接管的换热器,接管部分的压降最好控制在总压降的30%以下,否则会造成管子进口处的偏流。为防止物流对壳程入口处的管子进行冲击,引起振动和腐蚀,一般均在换热器壳程进口处设置防冲板或分布器,在计算压降时要有所考虑。另一个必须记住的事实是,允许压降是人为给定的,所以,如果在设计中允许压降得到了充分利用,而增加一


22.4、总体的传热系数应该与经验值基本相当,常见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系数可以见表。 首先从流体的相态、物性和以往经验上来分析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另外,污 垢系数的选取对传热系数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计算结果应综合分析,并结合实际经验来评定。


常用的列管是换热器的传热系数




22.5、热阻大小


首先根据流体的物系及实际经验来推断一下传热系数值是否合理,应特别注意管内雷诺数的大小。在层流流动(管侧Re<2000,壳侧Re<300)和过渡区流动中,应使用分段计算的方式(HTFS程序无此功能),以确保传热系数值计算的正确。在评估计算结果的同时,应考虑程序计算的精确度。如果热阻在管侧和壳侧分布平衡,则该设计是好的,如果一侧热阻值过大,应该分析原因,分析管、壳侧冷、热流体的分布是否合理,如果是由于某一侧污垢系数过大而引起的,则可不必进一步修改原设计。


22.6 流速


需校核管子进出口处、壳侧进口处和接管内的流速。一般来说流体流速在允许压降范围内应尽量选高一些,以便获得较大的换热系数和较小污垢沉积,但流速过大会造成腐蚀并发生管子振动,而流速过小则管内易结垢。对冷却水系统,设计计算时可参考下表中推荐的值(碳钢管)。




如果冷却水的流速低于上表中的最小流速,最好征得工艺工程师的同意增大允许压降或变化冷却水的流率。


对冷却水以外的单相和两相流用ρv2值判断。对壳侧进口流速,按TEMA规定ρv2值不能超过5950 Kg/MS2(碳钢管)。对管窗内不排管换热器,管窗流速应为错流速度的2 ~ 2.5倍,气体和蒸汽的流速可在8 ~ 30m/s之间。


22.7 壳侧流路分析






HTRI程序在计算结果中对壳侧各流路给出了较详细的分析,可以参考下表中给 A,B,C,E,F流的推荐值。


流路A--折流板管孔和管子之间的泄漏流路;


流路B--错流流路;


流路C--管束外围和壳内壁之间的旁流流路;


流路E--折流板与壳内壁之间的泄漏流路;


流路F--管程分程隔板处的中间穿流流路。




最大限度地加大B-stream(错流),减少泄漏流,而事实上漏流不可能也不必要被全 部阻止,因为安装换热器时总需要有间隙。


22.7 对折流板的设计分析


单圆缺和双圆缺折流板为管壳式换热器中常用的折流板型式,换热器中折流板的布置对设计计算有很大影响,一般从下面几各方面来检查原设计是否合理。


a. 从流体流动、传热和污垢系数等方面考虑,最好将折流板的圆缺高度控制在壳体直径的20 ~ 30%,而板间距则控制在壳体直径30 ~ 50%之间,并不应小于50mm。


b. 避免大圆缺小间距或小圆缺大间距的设计。应优化选取折流板圆缺的大小和板间距大小,通常β值(折流板圆缺修正系数)最好在0.9 ~ 0.92之间。


c. 除了管窗内不排管以外,流体的错流速度和在管窗内的流动速度不应相差太大,流体在 X-flow 和 Window 内的速度大并且越接近越好。


d. 如果壳侧压降受到允许压降的限制,考虑使用双圆缺折流板,若还是不行,考 虑变化壳体型式,选用TEMA的J、G、H、X型壳体。


22.8 有效平均温差


在HTRI程序中是这样描述有效平均温差的:


EffectiveMTD=(LMTD)(F)(DELTA)


其中:LMTD为对数平均温差


F=(TUBE)(BAFFLES)(F/G)(HOT/COLD)


TUBE:即Ft,是对管侧多管程流动的修正系数。通常设计计算时应保证Ft大于0.8。当Ft小于0.8时,换热器的经济效益是不合理的,此时应另选其它流动型式,以提高 Ft值。如:增加管程数或壳程数,或着用几台换热器串联,必要时亦可调整温度条件。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温度有0.5 ~ 1.0°C交叉时,Ft=0.75,也能接受。


BAFFLE:即折流板数修正系数。当折流板数较少时,壳侧流体的混合流动性能较低,故需进行修正。通常此值等于1.0。


DELTA: 温度变形系数。这个系数是用来计算E流对温度差的影响大小的。设计计算时希望δA>0.8,若δA<0.8,应考虑采用E流路小的折流板型式,也可增加换热器的串联数。


HOT/COLD:是对由于物性参数变化而造成的总传热系数变化的修正,通常为0.98~1.0。


F/G:在TEMAF型壳体和G型壳体中,有一纵向横隔板,F/G就是对通过此板的热量泄漏的修正。如果F/G<0.95,考虑使用保温板或增加壳程串联数。


22.9 管子振动


换热管的管束属于弹性体,被流过的流体扰动,离开其平衡位置,管子产生振动。在壳侧,拉杆和隔板也有振动的倾向,但这些部件的刚性比管子大,所以不容易被激起振动。设计计算结束后为保证换热器的稳定操作,应校核计算结果中的有关管振动各项数值,如:临界流动速度(criticalvelocity)、涡流脱落(vortexshedding)、湍流抖振(turbulentbuffeting)、声音共振(acousticresonance)和振幅等。通常当折流板间距(包括进、出口处)超过400mm时,有可能发生管子振动。当壳侧物流为液体时,需仔细检查临界流动速度及涡流脱落频率值的大小;而当壳侧物流是气体时,应仔细检查临界流动速度、涡流脱落、湍流抖振、声音共振和振幅等值是否满足无振动的要求。如果因为在进、出口处的折流板间距过大而造成了振动,可通过在接管口下增加支撑板来避免。另外为避免振动的发生,折流板间距应小于TEMA最大不支撑长度的80%。


22.10 如何调整设计方案,得到最佳计算结果


通常情况下,象温度、压降和传热系数等设计计算控制要素很少彼此较好地相配合,经常是某一设计要素为设计计算的控制因素,由于一个简单的设计变更能带来设备尺寸的减小,因此找出控制因素能尽快有效的帮你解决问题。


11.4.1传热系数为控制因素时


总传热阻力的大小主要是由壳侧、管侧、污垢和管子的金属阻力来决定的,为了提高总传热系数的大小,应分析是哪一侧的传热系数影响了它,采用何种方法,可以提高传热系数值。


a.提高壳侧传热系数的方法


-使用低翅管


-减小换热管外径和管间距


-提高B流速度(可使用密封设备或减小壳体和折流板之间的间距)


-选用F型或G型壳体


b.提高管侧传热系数的方法


-减小管外径


-增加管长


-变换流动分布,管侧流动改为壳侧流动


11.4.2 压力降为控制因素时


a.可通过下述方法来减小壳侧压力降


-使用双圆缺折流板或管窗内不排管


-选用TEMA J型壳体


-增加管间距


-改变流向角,可选用45°或90°


b.可通过下述方法来减小管侧压力降


-增大管子外径


-减小管长


11.4.3 温差推动力为限制因素时


为提高温差推动力,最好选用纯逆流型设备。


-增加壳程数


-减小E流的大小


11.4.4设计中预料到振动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应采取以下措施中的一种或多种,以降低扰动频率或增加自然频率。


1) 减小管子跨距长度:这可以增加自然频率同时也使错流速度增加。


2) 减小壳侧流体速度:可以用减小流量和改变管距或流向角的方法达到这个目的,结果是使扰动频率降低。


3) 改变折流板型式:折流板窗中无管的设计,使所有的管子都受到支撑,因此,将折流板改变成这种形式,可以减少最长跨距的管子,因而可以增加自然频率。


4) 降低壳体入口流速:如果对进口区域的可靠性有疑问,应使用较大的进口管直径、防冲板,并环绕壳体安装一个挡板,以便提供较大的进口面积,这样可以减少干扰频率。


5) 增加折流板厚度。


6) 将管与折流板孔之间的间隙减至最小。


7) 折流板材料不应比管子材料硬。


8) 使用厚壁管并使管子紧固。


9) 如果预计有声学振动,则可采用解谐隔板。


10) 堵塞所有旁路流和流程分隔漏流,因为这些地方流速高(由于流动阻力),可能局部损坏管子。


在上面1)~3)项中,换热器的热力性能和压降都必须重新计算。第4)~9)项不明显影响换热器的热力性质。第5)~8)项增加了自然频率。第10)项可以加强热力性能。


换热器工艺计算流程


一、通过HYSYS进行换热器的工艺计算,采用管壳式换热器类型。


二、打开ASPEN EDR


三、点击NEW,选择Shell&tube 点击Creat


四、点击SAVE,选择保存的位置,保存名称为XX 项目+设备位号


五、点击Set unit 设定换热器计算软件单位为SI


六、点击FILE/IMPROT 导入HYSYS计算软件。选择需要计算的换热器。


七、进入Console选项,选择Calculation mode: Rating/Checking TEMA type:BEM 或者其它形式,参见《冷换设备工艺计算手册》P88页,参见图2.4 TEMA换热器型式,优先选型类型为BEM。


八、选择Location of hot fluit: tubeside/shellside。 参见《冷换设备工艺计算手册》P4页,3.管壳程流体的确定。适于走管程的流体有水和水蒸汽或强腐蚀性流体;有毒性流体;容易结垢的流体;高温或高压操作的流体等。适于走壳程的流体有塔顶馏出物冷凝;烃的冷凝或再沸;关键压力降控制的流体;粘度大的流体。


九、在tube OD/pitch 选择19/25 或者 25/32。优先选用19/25 如果用于再沸器则选用25/32。


十、在Tube pattern(布管方式) 选择换热器布管方式:30-Triangular, 60-Triangular ,90-Triangular,45-Triangular。具体的选型原则参见《换热器设计手册》P45页。


十一、在Tube are in baffle windows 选择 YES 或者 No tube in baffle windows。一般选择 YES 选择No tube in baffle windows的情况详见《换热器设计手册》P45页。


10.2.2 在baffle type(折流挡板的形式)中选择 Single segmental(单圆缺形),Double segmental(双圆缺形),Triple segmental(三圆缺形),unbaffled(无折流挡板),Rod(折流杆)具体选型参见《换热器设计手册》P45页。


十二、在 Baffled cut orientation (折流板圆缺位置)选择Horizontal(水平切割) 或者Vertical (垂直切割),Horizontal水平切割放置的折流板适用于无相变的对流传热,防止壳程流体平行于管束流动,减少壳程底部液体沉积。Vertical切割适用于两相流体,在带有悬浮物或结垢严重的流体所使用的卧式冷凝器、换热器中。


十三、在Default exchanger material 选择换热器所使用的材质 carbon steel


十四、Shell ID/OD 选择换热器的壳径。一般选择管径为300、400、500、600、最大到2000mm。在小于400mm可以采用管材,当大于400mm 可以考虑采用板卷制。


十五、选择Tube length (换热管的长度)一般都是6的倍数,因为换热管的长度一般为 6m,这样换热器的材料成本比较低。2m、2.5m、3m、4m、6m。在输入管子长度的时候,需要注意换热的长径比一般为5-10,再沸器的长径比一般为3-5。


十六、Baffle spacing center to center (折流板间距)最小的折流板间距为壳体直径的1/5并大于50mm,最大数据为换热器直径。折流板间距越小,壳体的流速越高,阻力越大。同时换热系数就会增加。通常最大折流板间距为壳体直径的1/2并不大于TEMA规定的最大无支撑直管跨距的0.8倍。国标的挡板间距有 100,150,200,300,450,600,700。


十七、Number of baffles (折流板的数量)为默认值,EDR程序会自动计算,后续需要关注就可以了。


十八、Number of tube/passes (管子的数量/管程)管子的数量EDR会根据提供的管间距、管子规格、壳程的管径自动算出,在Rating模式下不需要输入,但是管程需要输入,管程的数量需要根据管内流体的流速,管内的阻力降,制造难度共同确定。(与壳侧的管径也有关系,如果管径低于300mm则无法做成U型管换热器)初次进行试算的过程中,可以先选定1,如果出现管程流速过小时候,再做进一步的调整。


十九、点击Set Process Data ,检查热流体、冷流体的流量、气相摩尔分率等是否正确,手动输入换热介质的污垢热阻:FOULING RESISTANCE 具体输出参数,通过查表来选取。一般气体的污垢热阻取0.0001m2-K/W,一般冷却水的污垢热阻:0.00014m2-K/W。


二十、当这些都输入完毕后,换热器就具备试算的条件了。点击运行,查看计算结果。是否有警告,警告input为输入警告,Results警告为输出警告。判断警告是否需要解决。逐步的进行解决,直至严重的报警全部消除。


二十一、点击查看Overall Summary ,点击查看:Velocity ,看管程和壳程的流速,是否在合适的范围内。气体流速一般为10m/s,液体流速一般为1.5m/s。查看Reynolds No.vapor/liquid,(雷诺准数)管程和壳程是属于层流区还是紊流区。


常见流体的流速范围




详见《冷换设备工艺计算手册》P3页,表1-2,表1-3,表1-4,表1-5。


二十二、计算结果的校核


22.1.总体设计尺寸,细长型的换热器比短粗型的要经济。通常L/D=5~10,可以增加到15~20,对于立式热虹吸再沸器,L/D=3~10。


22.2.面积余量,详见Overall summary /heat Transfer Parameters/Actual/reqd area ratio-fouled/clean ,如果计算过程中,流体处于湍流状态,管程和壳程的流速在正常范围内,循环冷却水的推荐流速在1.5m/s的正常情况下,面积余量取10%即可,如果换热器的流速过低,处于层流状态,则换热面积余量需要考虑15%以上。


当面积余量不足时,可以考虑如下措施:


增加管数(用换热面积弥补总传热系数的不足)


减少管数(提高管程流速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调整热阻数值较大的相关项


调整壳程的流速(一般流速增大,有利于提高换热系数)


22.3、压降 允许压降必须尽可能充分利用,如果计算压降与允许压降有是实质差别,则必须尝试改变设计参数。需要认真查看校核压降分布,使压降大部分分布在换热效率高的地方,如:横掠管束的错流流动处。如果管嘴或窗口处的压降占总压降的比例较大,应考虑增大管嘴尺寸及折流板圆缺率,一般希望进出口管嘴的压降之和控制在总压降的30%左右。在pressure drop中 pressure drop distribution 中 bundle Xflow中流速与baffle windows 中的流速的比值 控制在0.8-1.2,尽可能接近1,如果偏差比较大,则需要调整优化折流板间距和折流板的切割率。


允许压降必须尽可能加以利用,如果计算压降与允许压降有实质差别,则必须尝试改变设计参数。在校核了计算所得压降值是否小于允许值之后,应对压降的分布作进一步的校核,这其中包括有进、出口接管处压降、错流和管窗流的压降,压力降必须大部分分布在换热率高的地方,如横掠管束的错流流动处;如果在接管或管窗处的压降占总压降的比例较大,应考虑增大接管尺寸及折流板间距。一般对进、出口接管的压降希望控制在总压降的30%左右。特别对有轴向接管的换热器,接管部分的压降最好控制在总压降的30%以下,否则会造成管子进口处的偏流。为防止物流对壳程入口处的管子进行冲击,引起振动和腐蚀,一般均在换热器壳程进口处设置防冲板或分布器,在计算压降时要有所考虑。另一个必须记住的事实是,允许压降是人为给定的,所以,如果在设计中允许压降得到了充分利用,而增加一


22.4、总体的传热系数应该与经验值基本相当,常见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系数可以见表。 首先从流体的相态、物性和以往经验上来分析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另外,污 垢系数的选取对传热系数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计算结果应综合分析,并结合实际经验来评定。


常用的列管是换热器的传热系数




22.5、热阻大小


首先根据流体的物系及实际经验来推断一下传热系数值是否合理,应特别注意管内雷诺数的大小。在层流流动(管侧Re<2000,壳侧Re<300)和过渡区流动中,应使用分段计算的方式(HTFS程序无此功能),以确保传热系数值计算的正确。在评估计算结果的同时,应考虑程序计算的精确度。如果热阻在管侧和壳侧分布平衡,则该设计是好的,如果一侧热阻值过大,应该分析原因,分析管、壳侧冷、热流体的分布是否合理,如果是由于某一侧污垢系数过大而引起的,则可不必进一步修改原设计。


22.6 流速


需校核管子进出口处、壳侧进口处和接管内的流速。一般来说流体流速在允许压降范围内应尽量选高一些,以便获得较大的换热系数和较小污垢沉积,但流速过大会造成腐蚀并发生管子振动,而流速过小则管内易结垢。对冷却水系统,设计计算时可参考下表中推荐的值(碳钢管)。




如果冷却水的流速低于上表中的最小流速,最好征得工艺工程师的同意增大允许压降或变化冷却水的流率。


对冷却水以外的单相和两相流用ρv2值判断。对壳侧进口流速,按TEMA规定ρv2值不能超过5950 Kg/MS2(碳钢管)。对管窗内不排管换热器,管窗流速应为错流速度的2 ~ 2.5倍,气体和蒸汽的流速可在8 ~ 30m/s之间。


22.7 壳侧流路分析






HTRI程序在计算结果中对壳侧各流路给出了较详细的分析,可以参考下表中给 A,B,C,E,F流的推荐值。


流路A--折流板管孔和管子之间的泄漏流路;


流路B--错流流路;


流路C--管束外围和壳内壁之间的旁流流路;


流路E--折流板与壳内壁之间的泄漏流路;


流路F--管程分程隔板处的中间穿流流路。




最大限度地加大B-stream(错流),减少泄漏流,而事实上漏流不可能也不必要被全 部阻止,因为安装换热器时总需要有间隙。


22.7 对折流板的设计分析


单圆缺和双圆缺折流板为管壳式换热器中常用的折流板型式,换热器中折流板的布置对设计计算有很大影响,一般从下面几各方面来检查原设计是否合理。


a. 从流体流动、传热和污垢系数等方面考虑,最好将折流板的圆缺高度控制在壳体直径的20 ~ 30%,而板间距则控制在壳体直径30 ~ 50%之间,并不应小于50mm。


b. 避免大圆缺小间距或小圆缺大间距的设计。应优化选取折流板圆缺的大小和板间距大小,通常β值(折流板圆缺修正系数)最好在0.9 ~ 0.92之间。


c. 除了管窗内不排管以外,流体的错流速度和在管窗内的流动速度不应相差太大,流体在 X-flow 和 Window 内的速度大并且越接近越好。


d. 如果壳侧压降受到允许压降的限制,考虑使用双圆缺折流板,若还是不行,考 虑变化壳体型式,选用TEMA的J、G、H、X型壳体。


22.8 有效平均温差


在HTRI程序中是这样描述有效平均温差的:


EffectiveMTD=(LMTD)(F)(DELTA)


其中:LMTD为对数平均温差


F=(TUBE)(BAFFLES)(F/G)(HOT/COLD)


TUBE:即Ft,是对管侧多管程流动的修正系数。通常设计计算时应保证Ft大于0.8。当Ft小于0.8时,换热器的经济效益是不合理的,此时应另选其它流动型式,以提高 Ft值。如:增加管程数或壳程数,或着用几台换热器串联,必要时亦可调整温度条件。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温度有0.5 ~ 1.0°C交叉时,Ft=0.75,也能接受。


BAFFLE:即折流板数修正系数。当折流板数较少时,壳侧流体的混合流动性能较低,故需进行修正。通常此值等于1.0。


DELTA: 温度变形系数。这个系数是用来计算E流对温度差的影响大小的。设计计算时希望δA>0.8,若δA<0.8,应考虑采用E流路小的折流板型式,也可增加换热器的串联数。


HOT/COLD:是对由于物性参数变化而造成的总传热系数变化的修正,通常为0.98~1.0。


F/G:在TEMAF型壳体和G型壳体中,有一纵向横隔板,F/G就是对通过此板的热量泄漏的修正。如果F/G<0.95,考虑使用保温板或增加壳程串联数。


22.9 管子振动


换热管的管束属于弹性体,被流过的流体扰动,离开其平衡位置,管子产生振动。在壳侧,拉杆和隔板也有振动的倾向,但这些部件的刚性比管子大,所以不容易被激起振动。设计计算结束后为保证换热器的稳定操作,应校核计算结果中的有关管振动各项数值,如:临界流动速度(criticalvelocity)、涡流脱落(vortexshedding)、湍流抖振(turbulentbuffeting)、声音共振(acousticresonance)和振幅等。通常当折流板间距(包括进、出口处)超过400mm时,有可能发生管子振动。当壳侧物流为液体时,需仔细检查临界流动速度及涡流脱落频率值的大小;而当壳侧物流是气体时,应仔细检查临界流动速度、涡流脱落、湍流抖振、声音共振和振幅等值是否满足无振动的要求。如果因为在进、出口处的折流板间距过大而造成了振动,可通过在接管口下增加支撑板来避免。另外为避免振动的发生,折流板间距应小于TEMA最大不支撑长度的80%。


22.10 如何调整设计方案,得到最佳计算结果


通常情况下,象温度、压降和传热系数等设计计算控制要素很少彼此较好地相配合,经常是某一设计要素为设计计算的控制因素,由于一个简单的设计变更能带来设备尺寸的减小,因此找出控制因素能尽快有效的帮你解决问题。


11.4.1传热系数为控制因素时


总传热阻力的大小主要是由壳侧、管侧、污垢和管子的金属阻力来决定的,为了提高总传热系数的大小,应分析是哪一侧的传热系数影响了它,采用何种方法,可以提高传热系数值。


a.提高壳侧传热系数的方法


-使用低翅管


-减小换热管外径和管间距


-提高B流速度(可使用密封设备或减小壳体和折流板之间的间距)


-选用F型或G型壳体


b.提高管侧传热系数的方法


-减小管外径


-增加管长


-变换流动分布,管侧流动改为壳侧流动


11.4.2 压力降为控制因素时


a.可通过下述方法来减小壳侧压力降


-使用双圆缺折流板或管窗内不排管


-选用TEMA J型壳体


-增加管间距


-改变流向角,可选用45°或90°


b.可通过下述方法来减小管侧压力降


-增大管子外径


-减小管长


11.4.3 温差推动力为限制因素时


为提高温差推动力,最好选用纯逆流型设备。


-增加壳程数


-减小E流的大小


11.4.4设计中预料到振动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应采取以下措施中的一种或多种,以降低扰动频率或增加自然频率。


1) 减小管子跨距长度:这可以增加自然频率同时也使错流速度增加。


2) 减小壳侧流体速度:可以用减小流量和改变管距或流向角的方法达到这个目的,结果是使扰动频率降低。


3) 改变折流板型式:折流板窗中无管的设计,使所有的管子都受到支撑,因此,将折流板改变成这种形式,可以减少最长跨距的管子,因而可以增加自然频率。


4) 降低壳体入口流速:如果对进口区域的可靠性有疑问,应使用较大的进口管直径、防冲板,并环绕壳体安装一个挡板,以便提供较大的进口面积,这样可以减少干扰频率。


5) 增加折流板厚度。


6) 将管与折流板孔之间的间隙减至最小。


7) 折流板材料不应比管子材料硬。


8) 使用厚壁管并使管子紧固。


9) 如果预计有声学振动,则可采用解谐隔板。


10) 堵塞所有旁路流和流程分隔漏流,因为这些地方流速高(由于流动阻力),可能局部损坏管子。


在上面1)~3)项中,换热器的热力性能和压降都必须重新计算。第4)~9)项不明显影响换热器的热力性质。第5)~8)项增加了自然频率。第10)项可以加强热力性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种学积文 ( 京ICP备16043396号-6 )

GMT+8, 2024-11-23 05:12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