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开启乙烯扩能潮 开年以来,包括中石化在内的炼化央企,开启了扩能潮,相继宣布多套大乙烯。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是石油化工基础性原料,但长期以来,我国乙烯自给率并不高。 我国乙烯产业已逐步进入成熟期。下游化工产品种类繁多,不同产品的产业发展均存在较大差异,市场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我国乙烯消费结构中,最大消费领域仍是聚乙烯,占总消费量的59%,其次是环氧乙烷和乙二醇。 2022年乙烯产能以及乙烯市场需求情况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2021年,我国乙烯产能4168万吨/年,产量3747万吨,乙烯当量消费量5832万吨,自给率约为64%。 随着民营炼厂的投产和煤化工工艺的逐渐成熟,国内乙烯产能大幅增加。我国乙烯产能从2015年的2200.5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3518万吨。从产能利用率来看,截至2020年产能利用率为61.4%,主要原因是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国内部分设备老旧,运营成本高、效率低等因素的影响。 虽然新增产能创下历史记录,但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有约60家乙烯生产企业,从参与主体看,近年来形成了以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公司为主导、其他企业积极参与的生产竞争格局。 中国乙烯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2021年,聚乙烯仍是国内乙烯需求消耗的第一大产品,是拉动乙烯消费的核心领域,其次是乙二醇、环氧乙烷、苯乙烯等领域。2021年中国乙烯进出口量同步增加。2021年中国乙烯进口量同比增长4.6%;出口量大幅增加,增幅高达103.2%。中国依然是乙烯净进口国家。 在持续优化行业本身竞争力的同时,推进链条延伸,往下游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端领域拓展;合成材料产品性能差异大、用户粘性强,普遍存在性能和品牌溢价,有利于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行差异化、精细化发展,是行业应对国际竞争加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心。从满足市场基本需求的原料型产业往契合差异化市场需求趋势的材料型产业转变。有机原料产品性能差异小,多数属于成本主导型竞争,应以优化工艺、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行业整合、规模发展,提高成本竞争力。 随着浙石化、盛虹炼化、恒力石化等民营大炼化企业加速入局后,“两桶油”市场份额被逐渐蚕食,央企新的扩能计划,势必会引发炼化行业新一轮洗牌。2022―2023年中国将有12套乙烯新增装置投放市场,新增产能近1000万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