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端聚烯烃具备高技术门槛,进口替代市场超 1000 亿 高端聚烯烃通常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应用性能、高市场价值的特点,产品技术门槛 较高,产品专用性较强、需要服务导向型销售,产品价格较高、波动小。 高端聚烯烃相比普通聚烯烃有着更优秀的性能。根据聚丙烯人公众号,茂金属聚乙 烯薄膜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比如:抗穿刺,耐冲击,拉力高,撕裂好等特点。同 时,它具有食品包装需要的防潮、隔气、抗氧化、耐油、耐冻、耐蒸煮、耐化学腐蚀, 无毒、无味、不影响食品营养成分,保持食品香味、印刷性能好、容易开口等特性;而 一般性的 LLDPE 薄膜在油脂存在情况下易产生迁移、氧化,在碱、酸或者强力表面活 性剂的作用下,热封焊缝往往会破裂,造成污染,二者性能有明显差距。 高端聚烯烃可分为大宗品种的高端牌号以及特种聚烯烃两大类。根据张丽等人所著 《化工新材料补短板路径研究》,高端聚烯烃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大宗品种的高端牌号, 如多峰及茂金属聚乙烯、茂金属聚丙烯, 高碳α-烯烃共聚聚烯烃等;二是特殊品种的 聚烯烃,如乙烯一辛烯共聚(POE)弹性体、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EVA)树脂、聚丁烯一 1(PB 一 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乙烯一乙烯醇共聚树脂(EVOH)、环烯烃 共聚物(COC/COP)等。 近年来,应用茂金属催化剂生产的聚烯烃产品产量迅速增加并凭借其优异的材料特 性占据市场。具体来看,茂金属聚烯烃产品包括茂金属聚乙烯(mPE)、茂金属聚丙烯 (mPP)、茂金属间规聚苯乙烯、茂金属环烯烃、聚烯烃弹性体(POE)等。 
1.1 茂金属催化催化活性强,催化合成产品均一性优异 根据张志传等人所著《国产茂金属催化剂应用现状及主要产品性能分析研究》,茂金 属催化剂通常是由茂金属化合物和助催化剂组成的催化体系。茂金属化合物一般指由过渡金属元素或稀土元素和至少一个环戊二烯或其衍生物作为配体而组成的茂金属配合 物。助催化剂主要为烷基铝氧烷或有机硼化合物。 相比于其他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具有独特性能特点。根据韩云艳等人所著《茂金 属催化剂及烯烃高分子材料研究新进展》,茂金属催化剂在催化合成聚合物时,其催化活 性较其他催化剂优势明显,特别是以茂锆催化剂为典型代表;其次,由于茂金属催化剂 催化活性中心单一,其催化聚合时,能够促进聚合物主链上共聚单体分子质量分布较窄 且均匀,这就决定了其催化合成的聚合物均一性较好;此外,在催化不同单体共聚合方 面,茂金属催化剂较其他催化剂有较好的优异性。 1.2 茂金属催化剂结构的多样性使其能生产多样的聚烯烃产品 茂金属有着丰富的结构,依据其结构的不同,可以生产出不同的聚烯烃。根据陈志 康等人所著《茂金属催化剂体系及其丙烯聚合性能调控》,能够生产出茂金属聚丙烯的茂 金属催化剂有上千种,但每种催化剂生产出来聚丙烯的结构各不相同; 同一种催化剂在 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聚丙烯的结构也不尽相同。可见,茂金属催化剂体系的聚合行为 要比传统的催化剂丰富得多,能够产生更多结构类型的聚烯烃。 根据徐迪等人所著《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按照结构分类,茂金属催化剂可 以分为无桥茂金属催化剂、桥联茂金属催化剂、桥联双(多)核茂金属催化剂、单茂基 金属催化剂等多个类型,不同结构的茂金属催化剂有着不同功能特点。 1.3 茂金属催化剂的技术壁垒较高,国内尚未实现产业化 甲基铝氧烷(MAO)是茂金属催化剂的组分之一,其作用是使茂金属烷基化,生成 活性中心。根据新思界网站发布的信息,全球范围内,甲基铝氧烷产能主要集中在日本、 美国、欧洲等地区,主要供应商包括日本东曹、Albemarle、Lanxess、Chemtura、 AkzoNobel 等。受原材料、生产技术限制,目前我国不具备甲基铝氧烷工业化生产能力, 仅有部分企业存在专利布局,产品主要从国外企业进口。 
有关茂金属催化剂专利申请的地域分布方面,根据《茂金属催化剂专利技术综述》, 美国在茂金属催化聚合方面的专利量最多,其次是日本、中国、德国、韩国。世界茂金 属催化剂领域专利申请量排行中我国的中石化名列前茅,Univation、埃克森、菲利普石 油、BP 石油、巴塞尔聚烯烃等企业均有上榜,但文章认为相比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茂 金属催化剂的技术研发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1.4 国内高端聚烯烃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进口替代空间达 1000 亿元 高端聚烯烃品种丰富,产品性能远优于普通聚烯烃。根据刊载于广州化工的《高端 聚烯烃产品将是行业发展重点》,国内企业在 mPE、mPP、EVA、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 高端聚烯烃产品上实现了连续生产,但是在辛烯共聚聚乙烯、EVOH、聚丁烯-1、EAA、 POE 等高端聚烯烃产品上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高端聚烯烃进一步的产业化迫在眉睫。 国内高端聚烯烃产品自给率仅 41%,技术依存度高,进口产品替代市场达 1000 亿 元。根据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中国高端聚烯烃的消费规模超过 1200 万吨,但是自给率仅有 41%,自给率严重低于其他高端树脂产品,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来 自技术壁垒的限制。国内聚烯烃工业目前依旧依赖国外技术的引进驱动,国产技术仍处 于相对落后阶段。目前高端聚烯烃进口替代空间很大,根据中国供应商网数据,以高端 聚烯烃均价 1.5 万元/吨估算,我们预计高端聚烯烃进口替代存在 1000 亿元以上的市场。 我们认为,所有高端聚烯烃产品核心壁垒都是催化剂。以高结晶聚丙烯(HCPP) 为例,根据王雄等所著《高结晶聚丙烯(HCPP)的研发和产业化进展》,催化剂体系和 聚合技术是影响产品等规度的重要因素。按聚合类型分,目前的主要工艺有 BP 公司的 Innovene 气相工艺、Chisso 公司的气相法工艺、UCC 公司的 Unipol 工艺、NTH 公司 的 Novolen 气相工艺、Sumitomo(住友)气相工艺、Basell(巴塞尔)公司的 Spheripol 工 艺、三井公司开发的 Hypol 工艺以及 Borealis 公司的 Borstar 工艺等,不同的聚合过程 需要选择相适应的聚合催化剂体系。 1.5 mPE 国内市场未成熟,我们预计进口替代空间超 200 亿元 mPE 具备良好刚性、透明性、热封强度、耐应力开裂性,被广泛应用于包装薄膜、 管材、注塑、滚塑领域,其中包装薄膜领域是 mPE 最大的消费领域。据《茂金属聚乙烯市场现状与技术进展》,2019 年,全球生产食品和非食品包装膜的 mPE 用量分别约 占总消费量的 36%、47%。我们预计,随 PE 市场对材料要求上升,未来对 mPE 需求 将进一步增长。 从现有市场规模来看,截止 2020 年,国内市场 mPE 消费量仅占国内 PE 总消费量 的 5.81%,而全球 mPE 消费对 PE 占比达 23.91%,国内市场仍存较大发展空间。2020 年国内 mPE 表观消费量达 220.78 万吨,国内产量仅为 18.94 万吨,进口依存度超 90%,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按均价 1.05 万元/吨估算,我们测算进口市场替代空间超 200 亿。  2. 高端聚丙烯高度依赖进口,替代空间广阔2.1 2016 年高端聚丙烯进口量即达 330 万吨,各下游应用领域发展前景 广阔 2016 年高端聚丙烯专用料进口量就达到 330 万吨,我们预计未来高端聚丙烯专用 料的需求将继续增长。根据赵文明所著《高端聚烯烃树脂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预测》, 2016 年高端聚丙烯专用料进口量就达到 330 万吨,随着下游消费结构升级,适合更高 拉伸速度与幅宽及具有超薄、超透及更好低温热封性能的 BOPP 膜料,以及烟膜、电 工膜、电容器膜等高端应用领域的 BOPP 膜料,柔软性和低温热封性能好的三元无规共 聚 CPP 膜料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细旦和超细旦聚丙烯纤维等高端无纺布专用料, 聚丙烯管材料、汽车和电器用注塑料,高透明薄壁食品容器和医疗制品注塑料等专用料 牌号市场发展前景较好。 高端聚丙烯种类丰富。根据助剂邦公众号,高端聚丙烯主要包括:茂金属聚丙烯、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发泡聚丙烯、高透明聚丙烯、“三高两低”聚丙烯、低灰分热成型聚 丙烯、高结晶聚丙烯、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高光泽聚丙烯、低收缩率聚丙烯、抗菌聚丙 烯等。其中,管材料、三元共聚流延膜料、透明料、中高熔高抗冲共聚料、热成型与薄 壁注塑料、高熔纤维料等成为国内开发热点产品。 高端聚丙烯国内市场空间大,进口替代空间广阔。根据聚烯烃人公众号,近年来国 内聚丙烯产能和产量不断提升,2021 年国内聚丙烯产能已超过 3200 万吨/年,我国聚丙 烯通用料产能已经达到严重过剩程度。聚丙烯结构性供应过剩及供应不足的情况仍然存 在,一方面是低端通用型产品过剩,另外一方面,一些高端共聚聚丙烯、膜级聚丙烯及 透明料仍将以进口产品为主。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0 年我国聚丙烯进口量达 655 万 吨,为近年最高,2021 年进口量略微下降至 480 万吨。我国进口的聚丙烯中大部分为 高端聚丙烯产品,替代空间广阔。 
2.2 茂金属聚丙烯性能优异,国内未实现工业化生产 2.2.1 茂金属聚丙烯相较普通聚丙烯优势明显,产品性能优异 聚丙烯是世界第二大通用塑料品种,其工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关键在于催化剂。根据 聚烯烃人公众号,聚丙烯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通用塑料,目前世界聚丙烯的消费量仅 次于聚乙烯。催化剂的结构性质决定了聚丙烯产品的微观和宏观结构以及它们的力学性 能、使用性能,每一类新型催化剂体系的研制成功,都会带来新的聚合工艺和新的烯烃 聚合产品。聚丙烯主要由传统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生产,茂金属聚丙烯(mPP)具有传统聚丙烯所没有的一些特殊性能,因而其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相比传统聚丙烯,茂金属聚丙烯有更优秀的性能。根据聚烯烃人公众号,采用茂金 属催化剂生产的 mPP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微晶较小、冲击强度和韧性极佳、透明 性好、光泽度高、抗辐射性能好、绝缘性能优异,并且能够与其他多种树脂良好相容。 另外,通过茂金属催化剂可聚合许多齐格勒-纳塔催化剂难以聚合的新型丙烯共聚物,如 丙烯-苯乙烯无规共聚物、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丙烯-长链烯烃共聚物、丙烯-环烯烃 共聚物及丙烯-二烯烃共聚物等。 传统聚丙烯与茂金属聚丙烯的应用领域也不尽相同。根据聚烯烃人公众号,传统聚 丙烯主要应用于纤维制品、医疗器械、汽车、化工容器等领域,也用于食品和药品的包 装。而茂金属聚丙烯主要应用于无纺布和纺丝 、注塑以及膜材料等领域。 2.2.2 国内茂金属聚丙烯供应缺口明显,工业化难度大 根据高明玉著《茂金属聚丙烯产品研究进展及应用》,目前茂金属聚丙烯催化剂市场 主要由荷兰巴塞尔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化工公司和法国道达尔石化公司控制。茂金属 聚丙烯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无纺布和纺丝、注塑以及膜材料这三个方面,主要 的生产企业有巴塞尔、埃克森美孚、道达尔、JPP、三井化学、科莱恩化工等。 
国内茂金属聚丙烯供应缺口明显,工业化难度大。根据聚烯烃人公众号,聚丙烯工 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关键在于催化剂,催化剂的结构性质决定了产品的微观和宏观结构以 及它们的力学性能、使用性能。目前国内仅有中国石油石化院成功研发出茂金属聚丙烯 催化剂 PMP-01 和 MPP-S02,并使用哈尔滨石化聚丙烯装臵成功生产出高透明茂金属 聚丙烯 MPP6006。除此之外,仅有燕山石化和独子山石化两家企业具备生产茂金属聚 丙烯的能力。 总体来看,国内茂金属聚丙烯的产量低,进口依存度高。根据聚丙烯人公众号,2020 年,国内市场茂金属聚丙烯消费量为 10.2 万吨,仅占国内聚丙烯总消费量的 0.32%;而 根据流程工业网,2020 年全球茂金属聚丙烯消费量 75 万吨,占全球聚丙烯总消费量的 0.96%。根据聚丙烯人公众号,2020 年,我国茂金属聚丙烯国内产量仅能满足自身 12.7% 需求量,进口依赖度达 87.3%。 2.3 聚丙烯三高料需求达 50 万吨/年,汽车行业轻量化拉动需求增长 聚丙烯三高料(HCPP)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特种聚丙烯产品。根据聚丙烯人公众号, 聚丙烯三高料是共聚聚丙烯中的重要品种,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化学稳定性、抗蠕变 性能等优点,且加工成型快,可制备大型薄壁制品并节省原材料,在汽车、家电等领域 得到广泛应用。其特点是“三高两低”,即高熔指、高模量、高抗冲、低气味、低 VOC。 汽车行业轻量化发展拉动 HCPP 需求增长。根据聚丙烯人公众号,HCPP 主要用于 家电改性产品,大型注塑制品,以及汽车部件,如立柱、门板、保险杠等。随着国内汽 车行业的发展和汽车的轻量化趋势,汽车对 HCPP 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车用非金 属材料应用比例已达 50%以上。 均聚 HCPP 已基本国产化,共聚产品对外依赖度高。据中国化信咨询数据,2019 年 HCPP 国内市场消费量约为 50 万吨,可分为共聚 HCPP 和均聚 HCPP 两大类,其中 均聚 HCPP 以国产产品为主,96%的产品由中国企业供应。共聚 HCPP 产品对外依存 度较高,进口比例高达 89%。SK 化学、北欧化工、利安德巴塞尔分别占有 35%、24%、 14%的中国市场份额。 3. 其他高端聚烯烃产品介绍3.1 超低灰分聚丙烯下游主要为电池隔膜、电容器膜行业,进口依存度 95% 根据聚烯烃人公众号,超低灰分聚丙烯指灰分在 0.005 以内的聚丙烯产品,下游领 域主要为电池隔膜、电容膜、婴儿用塑料制品、家电行业等。据中国化信咨询统计,其 中电池隔膜与电容膜行业消费占比共计达 93%。电池隔膜方面,超低灰分聚丙烯主要用 于干法锂电池隔膜,产品性能劣于湿法隔膜,我们预计其在未来将被逐步替代,市场空 间有限。 
据聚烯烃人公众号数据,2019 年,国内超低灰分聚丙烯消费量为 10.40 万吨,其中 进口量 9.88 万吨,占比达 95%。大韩油化、北欧化工、TPC 为主要进口供应商。 聚丙烯灰分来源广泛,超低灰聚丙烯生产难度大,目前我国不具备超低灰分聚丙烯 规模化生产能力。根据新思界与百川盈孚数据,中国每年进口超低灰聚丙烯的市场价格 在 1550-2050 美元/吨,与普通聚丙烯料差距在 593-1096 美元/吨。未来市场发展中, 我国企业仍需在生产技术、灰分控制方面实现提升,提高超低灰聚丙烯国产化率。考虑 到干法锂电池隔膜市场的萎缩,还需要继续扩展超低灰聚丙烯新应用领域,开发新应用 市场。 3.2 汽车、光伏市场发展带动国内 POE 需求高速增长,POE 国产化迫在 眉睫 根据聚烯烃人公众号,POE 是由乙烯与α-烯烃共聚而成的聚烯烃材料,其分子链 内共聚单体含量高、密度低,在常温条件下无需硫化即呈现出橡胶的高弹性,在高于聚 乙烯链段熔融温度时又可以发生塑性流动,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等,在汽车、 热熔胶、电缆护套料等领域均有使用。 根据魏浩等所著《聚烯烃弹性体(POE)的市场分析及国内外技术现状》,由于 POE 的优异材料性能,其下游应用广泛。POE 能够用于 PP 的增韧改性,PP/PE 回料性能 的改善, PA 尼龙等的增韧及相容剂,EVA 挤出软管改性及并用发泡,色母或填充母粒, 生产热熔胶、电缆护套料、膜类等。目前,在汽车零部件、电线电缆、家居用品、玩具、 机械工具、娱乐和运动用品、鞋底、热熔胶、密封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此外,应用于 光伏胶膜的 POE 需求近年来也在快速增长。 根据聚烯烃人公众号资讯,在国外,汽车保险杠领域大部分已经采用 POE 弹性体 进行共混改性;而在国内,只有 20%左右的保险杠材料采用 POE 弹性体,未来材料替 代空间显著。 
近年来,光伏市场新增装机量保持高增速,据欧洲光伏业协会预测,2021-2025 年 期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超 1000GW。光伏胶膜是光伏机组的重要组件,而 POE 胶膜相较 EVA 胶膜具有透水率低、紫外稳定性强、玻璃化转变温度低等优势。 光伏电池组件分为 N 型电池与 P 型电池。根据中国光伏行业数据, 2020 年 P 型 PERC 单晶电池量产转化效率行业均值为 22.8%,基本已经达到了量产性能极限。与 P 型电池相比,N 型电池拥有转换效率高、温度系数低、光衰减系数低、弱光响应等综合 优势,不仅 BOS 成本更低,N 型电池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发电量也高于 P 型。根据各主 流厂商扩产计划,2022 年 N 型电池扩产规划或达到 40-50GW,实现规模化量产。N 型 需求起量将对产业链各环节竞争格局带来影响,其中对电池封装保护要求的提高,直接 影响组件胶膜市场份额的变化,POE 胶膜产品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这是由于 N 型电 池的 PID 效应在受光面更为敏感。对 PID 衰减大的 N 型组件,在光照恢复后,也无法 满足低衰减率的指标。而纯 POE 胶膜由于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契合 N 型电池对 PID的技术要求,增加组件正面发电量的保护是 N 型电池在封装方面的首选。同时纯 POE 胶膜相较于 EVA 胶膜或 EPE 胶膜来说,拥有更低的水汽透过率,能够满足 N 型电池的 长期耐候性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我们预计未来 POE 光伏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 根据《聚烯烃弹性体和塑性体产品及应用现状》文章,国外 POE 生产企业主要包 括 Dow、Exxon、Mitsui、SK、SABIC、Borealis、LG,上述企业合计 POE 产能达到 102.1 万吨/年,大部分具备相关专有生产技术,其中 Dow 产能占比最大,具备 44.1 万 吨/年 POE 产能。 根据聚烯烃人、聚丙烯人、化工新材料公众号资讯,2020 年全球、国内 POE 消费 量分别达到 120 万吨、50 万吨,其中全球光伏料消费占比为 15.50%。以国内 POE 消 费量每年增速 10%推算,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国内 POE 需求量将超 80 万吨。受限于催 化剂专利壁垒、聚合工艺研究缺乏、高碳α烯烃短缺等因素,国内目前尚未实现 POE 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供应主要依赖进口。我们认为,随下游汽车、光伏等行业市场需求 快速增长,POE 国产化迫在眉睫。 3.3 国内高碳α-烯烃自主研发进程加快,部分项目进入工业化示范阶段 根据芦鹏曾所著《α-烯烃的生产技术与应用进展》,α-烯烃指在分子链端部具有双 键的单烯烃,根据其碳链长度有不同的应用。高碳α-烯烃指碳数大于等于 6 的α-烯烃, 其应用于聚乙烯共聚单体可开发出机械加工性能、耐热性能更优异的聚乙烯产品,目前 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为 1-己烯、1-辛烯。 
根据聚烯烃人公众号,α-烯烃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乙烯齐聚工艺、蜡裂解工艺、烷烃 催化裂解工艺、煤化工抽提工艺、萃取分离法、脂肪醇脱氢法、烯烃二聚和歧化、高温 费托合成等。各种方法获取的产品分布有所不同。高碳α-烯烃生产难度大,壁垒高,作 为 POE 的重要原料受到海外企业的严密技术封锁,限制其转让。 CNCET 数据显示,世界α-烯烃总产能约为 565 万吨/年,其中按产品种类分,属于 高碳α-烯烃的己烯-1、辛烯-1 产能分别约为 124 万吨/年、112 万吨/年。 根据聚烯烃人公众号,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已具备 1-己烯、1-癸烯生产能力,尚未实 现 1-辛烯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2018 年我国辛烯-1 表观消费量为 1500 吨,全部依靠进 口。己烯-1 方面涉及生产能力 7.5 万吨/年,2018 年表观消费量为 8.7 万吨。 近年来,国内高碳α-烯烃自主研发进程加快,已初步完成相关技术自研攻关,部分 企业建成 1-辛烯合成工业试验装臵,进入工业化示范阶段。 4. 投资分析1)岳阳兴长:岳阳兴长从事聚烯烃生产三十余年,聚焦聚烯烃研发及其工业化应 用与下游产品改性技术开发,与多家业内知名院校达成技术合作,在聚烯烃领域构建了 国内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实现了技术研发-市场验证-客户反馈-产品技术研发再更新的 闭环,走在国内聚烯烃研究的最前沿。根据《岳阳兴长:关于签署<兴长聚烯烃新材料 项目投资协议>的公告》,2021 年 7 月,岳阳兴长拟与惠州市环大亚湾新区管理委员会、 惠东县人民政府签署《岳阳兴长聚烯烃新材料项目投资协议》,建设 30 万吨/年特种聚丙 烯和 15 万吨/年改性专用料生产装臵及配套设施。根据公司 2021 年报,该项目已成立 项目部,取得了首次供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签订了丙烯原料供应协议,正式开始动 工建设,计划于 2023 年初实现中交。根据公司 2021 年报,2021 年 11 月,湖南立为首 套特种聚烯烃催化剂装臵开车一次成功,催化剂活性、产品性能等核心指标优于实验室 小试水平,岳阳兴长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第一人”。在此基础 上,公司搭建了聚合、改性、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大团队,全面开启公司特种聚烯烃新 材料产业化进程。利用公司的系列特种催化剂和聚合工艺,可直接开发出多种高端聚烯 烃产品,如高透明高抗冲聚丙烯、高流动性聚丙烯(含氢调法聚丙烯熔喷料)、二元或三 元无规共聚聚丙烯、聚丙烯蜡和聚 a-烯烃等。公司特种聚烯烃产品已实现工业化生产, 产品陆续投入市场,已在多个应用领域成熟稳定使用。 2)宝丰能源:宝丰能源的三期烯烃项目均集成了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根 据公司 2021 年报,其中一期(60 万吨/年聚乙烯、聚丙烯产能)、二期(60 万吨/年聚乙 烯、聚丙烯产能)项目均已投产,三期项目(50 万吨/年煤制烯烃、50 万吨/年 C2-C5 综合利用制烯烃产能)也在建设中,预计 2023 年上半年建成投产。二期项目具备生产 高端聚乙烯双峰产品、茂金属聚乙烯产品的能力,三期项目具备生产高端产品 25 万吨/ 年 EVA 的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此外,公司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稳 步发展高端产品,形成产品梯级构架。在 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比上年同期增长32.48%, 成功开发了聚丙烯高熔指、薄壁注塑、高端聚乙烯产品,如中熔共聚 K8009、高熔共聚 K7726H、开口线性 7042H、薄壁注塑 M600E 等新牌号产品,成功试产出茂金属聚乙烯 M3506RTI、M6040 及 M2310 三个牌号,EVA 项目建设进度及半,初步形成了通用料 产品、专用料产品、茂金属产品、EVA 产品的梯级构架。 3)万华化学:根据《万华化学:万华化学烟台工业园乙烯项目建成投产公告》、《万 华化学关于建设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乙烯项目公告》,2020 年 11 月,万华化学聚氨 酯产业链一体化——乙烯项目建成投产,项目内容包括 100 万吨/年乙烯联合装臵、40 万吨/年聚氯乙烯装臵、45 万吨/年 LLDPE 装臵、及配套的辅助和公用工程设施。该项 目投产后,万华化学可以年产 100 万吨乙烯以及丙烯、混合 C4、C6+等中间产物,并 深加工生产 40 万吨聚氯乙烯、45 万吨 LLDPE 等下游产品。新项目方面,2022 年 4 月万华化学发布投资公告,拟通过控股子公司万华化学(蓬莱)在万华化学蓬莱工业园建 设高性能新材料一体化及配套项目,主要建设 90 万吨/年丙烷脱氢、50 万吨/年聚醚、 40 万吨/年 POCHP、30 万吨/年聚丙烯、30 万吨/年 EO、30 万吨/年 EOD、丙烯酸及酯 (16 万吨/年丙烯酸、16 万吨/年丙烯酸丁酯、2 万吨/年丙烯酸辛酯)、20 万吨/年碳酸酯、 3 万吨/年润肤剂、空分等装臵及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等。该项目预计于 2024 年 6 月开始陆续投产。2022 年 8 月发布公告称 2×20 万吨/年 POE 装臵项目已获得核准批 复,将于山东烟台化工产业园开始建设。此外,公司化工装臵精准设计、工艺优化持续 挖潜增效,丙烯酸及酯、PVC 等石化装臵优化后,装臵运转稳定性及运行水平处于行业 领先水平。 4)卫星化学:根据《卫星化学:关于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在建项目进展的公告》, 2021 年末,卫星化学全资子公司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投资新建绿色化学新材料产业园项 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年产 20 万吨乙醇胺(EOA)、年产 80 万吨聚苯乙烯(PS)、年 产 10 万吨α-烯烃与配套 POE、年产 75 万吨碳酸酯系列生产装臵及相关配套工程;该 项目施工进行中,预计 2022 年第三季度建成投产。根据《卫星石化:浙江卫星石化股 份有限公司 2021 年公司债跟踪评级报告》,卫星化学全资子公司嘉兴山特莱投资有限公 司与 SKGC1 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拟建设 4 万吨/年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项 目;该项目为亚洲首套装臵,具有较高技术壁垒,投产后原料乙烯与丙烯酸将优先从公 司采购,延伸产业链。根据公司 2021 年报平湖基地年产 18 万吨丙烯酸及 30 万吨丙烯 酸酯装臵预计 2023 年建成,此举将强化公司高分子新材料竞争力,补足丙烯和丙烯酸 酯缺口,形成完整产业链。 5)荣盛石化:根据《荣盛石化:关于投资建设高端新材料项目的公告》,荣盛石化 投资 641 亿元建设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高端新材料项目,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为荣 盛石化控股子公司。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对 4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的相关装臵进行 挖潜增效,拟新建 400 万吨/年催化裂解装臵、35 万吨/年α-烯烃装臵、2×20 万吨/ 年 POE 聚烯烃弹性体装臵、8 万吨/年聚丁烯-1 装臵、100 万吨/年醋酸装臵、2×30 万 吨/年醋酸乙烯装臵、30 万吨/年 EVA/LDPE(管式)装臵、2×15 万吨/年己二酸装臵、 25 万吨/年己二腈装臵、28 万吨/年己二胺装臵、50 万吨/年尼龙 66 盐装臵、60 万吨 /年顺酐装臵、50 万吨/年 1,4-丁二醇装臵、20 万吨/年 PBS 装臵、12 万吨/年聚四氢 呋喃装臵、3 万吨/年 NMP 装臵、27 万吨/年硝酸装臵、66 万吨/年丙烯腈装臵、20 万 吨/年 SAR 装臵、30 万标立/时 CO2 重整装臵、100 万吨/年甲醇装臵、60 万吨/年 合成氨装臵、24 万吨/年双酚 A 装臵及相关公用工程装臵。项目预计建设期 2 年。本次 投资将促使浙石化从世界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向世界领先先的化工新材料高地转型,对 公司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